?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韓寒的編者按:“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舍不得讀完”,韓寒的推薦中不想說《皮囊》是屬于哪種文字,于我而言,是舍不得讀完這一個個的故事,擔心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而故事中的人還停留在腦海中久久不能忘卻;亦或者是由于自身經歷較少,想要從他人的故事中尋找更多的共鳴。
? ? ? 故事中描繪了很多人物,都是作者身邊的人,在他/她們的身上發生了許多故事,讓作者難以忘卻——有被封建禮教束縛而遭受白眼,最終被“家族”逼死的張美麗。但我們從文字中卻能感受到大人們內心的躁動和偽君子的嘴臉。高中畢業十周年聚會的地點,與張美麗的娛樂城不一樣,現在的娛樂城充滿了“欲望”和“靡靡之音”,是啊,她終究是個小鎮姑娘;而文中的天才文展的結局也讓人傷感,曾經的他是一個夢想仗劍走天涯的少年,是一個有著明確目標的人,是一個能克服自己缺陷、勇往直前的人。但終究在患得患失中迷失了自己,成為一個這輩子都注定無處安身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兩個阿小的故事與人生經歷也不禁讓我們深思,小鎮阿小希望能走出小鎮,或許這也是他想要與香港阿小交朋友的初衷吧。可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東施效顰、逐漸迷失自我的少年,最終在父母朋友的幫助下,他慢慢走出來了,成為了一個他曾經極力逃避的“小鎮上的漁民”,但我覺得完全沒必要唏噓,或許這才是屬于他的生活;而香港阿小在離開小鎮去往這座曾被小鎮的人以為是最美天堂的城市,卻體會到了香港同學的鄙視、體會到了親情的背叛、體會到了城市的冷漠。他成為了一個倉皇演出的技工,成為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一個不屬于曾看不起的小鎮,不屬于腳下的城市的孩子。
? ? ? 書中還描述了無法處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關系,最終被自己用想象喂大的過度膨脹的理想幻象所吞噬的厚樸;描述了能直擊作者內心深處的李大人;描述了作者的摯友王成剛。但作者最想給讀者呈現的是他的家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 ? ? 作者的阿太,一個初識很怪異的老太太,再讀卻能感受到她的樂觀、她的堅強以及她內心的柔軟。白發人送黑發人的阿太,像個沒事人一樣一會兒掀開棺材看外婆的樣子,一會兒看供品準備的如何。割中動脈卻依然把雞狠狠往地上一摔、把手指頭切斷了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這正是由于她堅信的“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但當她九十二歲的高齡攀到屋頂補窟窿卻摔了下來,曾孫來看望她時,她卻哭喊著自己被困住了、動不了了,讓人對這個倔強的老太太產生了同情,是啊,她不是鋼鐵,她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啊。
? ? ? 整篇文章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父親和母親。曾經那個浪蕩的父親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感受到了無助,或許很多男生也是在這一刻轉變為真正的男人吧。父親在癱瘓后一直不愿意承認這個殘酷的現實,相信自己能夠好起來,每天都堅持去鍛煉,希望自己的左腿能夠好起來,甚至是在臺風來襲的這樣惡劣環境下,不顧家人與鄰居勸阻,仍然要拄著拐杖去走一段路,正是由于他不愿意放棄自己心中的希望。當希望破滅后,他也能以一種淡然的態度來接受這一切,不禁讓人覺得在疾病前的無助。而作者的母親一生可以說是與房子有著不解之緣,第一次約會時父親指著一塊空地,許諾要買下這塊地蓋一座大房子,母親相信了,彼此下半輩子的事情就這樣定了。在日子很拮據的情況下堅持要建房子,甚至是在房子即將被政府拆遷的時候,依然想再建兩層。直到后來作者才明白這是獨屬于父親與母親的愛情啊,即使在父親去世后,母親仍認為這個房子代表了父親的顏面,代表了家庭的完整。時間在不斷的更迭,身邊的故事也是在不斷的發生,但母親心中堅定的東西一直沒有改變——對父親的愛。
? ? ? “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當我們透過皮囊直擊內心的時候,讓自己從這繁雜的世界中釋放出來,認清內心、認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