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霞和孫悟空的愛情中,自我界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故事的產生是因為這個,感情的曲折是因為這個,結局也是因為這個。在相遇前每個人自身都有各自的經歷但都還未完成自我界定,通過這份愛,兩個人都完成了對自己一生命運的定義。
這部電影的主題歌是《一生所愛》,非常美而且十分切題。自我界定,即是,孫悟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紫霞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們原本是什么樣的?后來又轉變成什么樣的?是如何轉變的?
孫悟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北影一個老師(莊宇新《愛情的牙齒》的導演)對我說他覺得《大話西游》里面的孫悟空其實比中國連續劇中的孫悟空更合理更具備原著里的精神。
孫悟空玩世不恭武功高強并且極其叛逆,但是最后怎么就甘愿死心塌地隨唐僧去取經呢?取經路上千辛萬苦并且波折不斷沒有發自內心的意愿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
孫悟空是如何做出這么重大的轉變?一個曾經操翻全世界的人如何決定為了人世間的蕓蕓眾生去完成這個使命,這個“經”對于他來說意味著什么?
我看到原著寫的很貼近人性化,在他們成為神之前的各種人性習慣比如豬八戒的好色唐僧的勢利無情等等都是神來之筆,原著里的孫悟空對于唐僧是有很多不滿和埋怨的,但是他有著比唐僧更大的取經的決心,很多時候他都是主動的并且意志堅定的。
孫悟空這個人你根本不能讓他去做他不愿意的事情,原著里是如來佛將他壓在山下五百年,這五百年他怎么過的?不可能只是醒了睡睡了醒吧,這五百年中,如來佛的意思是讓孫悟空安靜的充分的看清楚人世間的百態(他當然看得見因為他是千里眼)孫悟空是個石猴所以沒有人性也不了解人間。
只有讓他了解人間產生人性后產生主觀意愿才會去取經并成為神。
而《大話西游》里面不可能像央視連續劇那樣用一組一分半鐘的概括敘事鏡頭來講這五百年和他內心的轉變。當然多數觀眾其實只想看劇情并不在意他的轉變是否合理,但是好一點的電影總歸還是講究點的吧。
《大話西游》將這轉變的根源設定為愛,愛讓他完成由人到神的轉變。
這份愛,先是由不愛,轉變成感動,轉變成接受,轉變成主動的去愛,最后轉變成對于人世間的愛的真諦的領悟。(既然愛是可以轉變的,那理由又有什么屁用呢?)用我平時一直說的那句話——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愛全世界,最好的解釋了孫悟空為什么要去取經。
孫悟空的自我界定就是成為神,他不是一般人他是齊天大圣他具備解救眾生的能力,成為一個人對于他來說不是終極使命。
和白晶晶的感情就是一份普通人的感情,普通人大概可以將紫霞看成神經病或者入侵者,并堅持自己原本的感情歸屬和白晶晶在一起過過小日子做做愛或者經歷生活里其它的瑣碎的什么。
但是要成為神,就要去領悟愛的真諦并站在一個高度去化解人世間的仇恨,這一切都是要以犧牲為代價的。
紫霞則是和孫悟空相反,愛讓她由神轉變成人并為愛犧牲了一切。
紫霞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天界不讓有愛情她便到人間去尋找,她根本不稀罕去做神仙,只要能遇到愛的人就算成為凡人也沒關系。
但是成為凡人卻是要面對死亡的,神仙當然不會死。
紫霞在這一點上卻想的不太遠,她死之前說: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到這結局。
她最期望的結局是和所愛的人永遠在一起,并不是死亡。但是她也沒有辦法,因為第一次孫悟空拋棄她,她選擇死但是又被牛魔王救起,第二次孫悟空拒絕她并叫她回天庭,她哭著說我已經愛上了別人就已經不能做神仙了。
孫悟空已經為了更高的自我實現去行動,而她卻不能隨行,這時候已經注定要失去他了。
紫霞和孫悟空這個時候其實都是痛苦的,但區別在于紫霞很坦誠,孫悟空還是一如既往的假裝著。紫霞說完這句話之后不久就死了,卻是死在所愛的人懷里,在死之前,孫悟空卻再也沒有假裝了,當紫霞飄向太陽,她瞑目之前一定是看到了孫悟空的真情流露,因為死,讓孫悟空不再假裝和掩飾對自己的愛,這是紫霞的勝利。
這時候,死亡和為愛犧牲,已經是紫霞實現愛的唯一辦法了。
所以,紫霞的自我就是愛,為愛而生為愛而死,她的自我界定就是實現愛,實現愛的途徑就是為愛犧牲。
紫霞純真勇敢并且同樣叛逆,為什么一定要叛逆呢?不具備叛逆精神的人容易隨波逐流,怎么可能實現一份完全脫離現實的理想化的愛情呢。
并不是所有的愛情都一定要反常規或者故意和倫理對抗,但如果遇到了呢?
額,以上三個論點是我在這個電影中僅僅對于愛情方面的理解。
這個電影很豐富還有數之不盡的可以挖掘的別的什么,寫它的人也很多。我寫這么長其實也沒有多少人有興趣看,我當然也不完全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寫。
同我自己聯系起來,我對現實很反感,對于愛的理性約束更反感,對于一些人在愛的過程中所做出虛掩和逃避反感至極,什么時候停止欺騙和偽裝?我覺得真正的愛,不應該有目的不應該考慮過多的身體因素更不應該完全等同于現實生活,而應該完全聽從自己內心的感覺,就像紫霞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