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哺芮梓
最初選擇看悲劇是因為想給無處釋放的壓力找一個傾瀉的出口,結果多愁善感的我看著看著就把自己融進了主人公的故事里難以自拔,隨著他們同哭同笑,徹夜無眠。
可即便是這樣,多年以來對于悲劇的執著卻依然沒有變。依舊喜歡那種經歷過大喜大悲后的釋然,享受狂風鄹雨過后殘碎的美麗,變態般地迷戀主人公內心的糾結和拉扯所帶來的自虐和心痛,當然,還有隨之而來的,接受世間一切的淡然和平和。有人說,悲劇給人的最大感覺就是從頭到尾都纏繞著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然而,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學識和閱歷尚淺,因而很難體會到如人所說的那種徹頭徹尾的宿命感。
有時候,我反而覺得,幾乎所有的悲劇都有一個不成文的特點——開頭總是美好的。曾經,為了避免太過強烈的情感沖擊,選擇從結局開始看,本以為會在不明所以的時候接受這樣的結局,然后把眼淚流干,再倒回去,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慢慢回到最初,憶苦思甜?然而,我錯了。因為當我已經知道結局的時候,就明白,它成了一個既定的事實,已經再也無法扭轉,它是那樣篤定和堅決地存在著,沒有一絲回旋余地。是的,不是偶然發生的悲劇,而是必然存在著悲劇。那時候,我深深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無力感和宿命感。
忽然想起最愛的詩人顧城,不知他是否也在最無力的時候寫下這樣的句子:“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如果早知道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那不如,就別開始了,試著把心動放緩,把淚水吞咽,獨自一人享受歲月靜好,又何嘗不是很好的選擇?只是這選擇比起另外一種奮不顧身少了勇敢多了膽怯,少了篤定多了躊躇。聽起來,又是真的很殘忍呢。
然而這世間,太多癡男怨女,愛過哭過笑過,最后還是無可避免地選擇了放手。世界那么大,遇到真心相愛的人太不容易,可是卻依然有人飛蛾撲火,明知道沖進去就是粉身碎骨卻依然奮不顧身。他們說,這是愛情的力量。那時候,我好像隱約懂得了悲劇的力量——用不完美的結局,成就完美的意義。
就像是《紅樓夢》中寶黛的愛情,黛玉淚盡而死,寶玉娶了寶釵。看到黛玉焚稿斷癡情的那一幕不可抑制地跟著她一起心碎流淚,然而多年以后,看過了一遍又一遍,才慢慢體會到作者的用意何在。
如果,最后寶黛真的在一起了,他們一個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閣少女,一個是錦衣玉食衣食無憂的公子,很難想象在賈府的繁華日漸退去,愛情的溫床失了溫度,他們的愛情會何去何從?也許,他們能忍受的了貧賤,也許他們能抵御的了世間一切的風云變幻,然而愛情卻不一定會。作者深知這一點,也正是因為他不愿看到曾經知心的愛人和其他尋常夫妻一樣,過上別無二致的生活,在柴米油鹽的算計和家庭瑣事的紛擾中將愛情消耗殆盡,所以才選擇借封建家族之手,將二人的愛情停格在了最后。永遠記得那一幕,二人最后的對話——
“寶哥哥,你為什么病了?”
“我是為林姑娘病的。”
頃刻間午后陽光灑滿院落,照亮了前世今生的每一個角落。
時常在想,沒有了人間煙火的牽絆和世事冗雜的紛擾,那一邊的癡情司里,黛玉是不是可以做回她自己?在人間游走的這一遭,留下太多遺憾和眷戀值得她余生回味。她的破碎,就在于最后的含恨而死。可即使是這樣,永遠的林妹妹卻始終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她的愛情結局是不完美的,同時又是完美的。因為,這看似不完美的結局也許才是他們愛情的最好歸宿。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悲劇的結局不是好的,可它也同樣不是錯的。悲劇的力量就在于它是重生的開始,一個將過去推翻了重建的,新生的起點。
時常在想,悲劇的意義究竟在于什么?
在我的理解中,它比起那些單純而美好的東西更加真實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人人都知道,世界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美好,卻又愿意相信美好。童話故事里,王子和公主最終過上幸福生活的結局只不過是人們心中關于美好的最初構想,而真實世界里,卻是錦年韶時彼此相遇,無疾而終抱憾終生。真實而殘酷,這似乎是獨屬于大人的黑色童話。打碎了世間一切少女心和臆想癥,把人從想象中的世界里拯救出來,給人抽一記響亮的耳光,告訴人們,還有太多殘酷而真實的事要去面對。
佛曰:人生下來就是受苦的。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
似乎聽起來人生無望了。然而,為什么人們卻在這痛苦的輪回中生生不息?答案很簡單,因為痛苦過后往往都是最真實的快樂。那樣的快樂是尋常的樂趣所無法比擬的,是看透了一切大喜大悲過后,最大的釋然和篤定。就如同悲劇最初所帶給人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然而,當你真正讀懂了悲劇,走進了故事,你會徹底戰勝心底的悲傷,到那時,你會發現周身都充滿了重生的力量,而之前所有的墜落谷底似乎都化作一飛沖天的序曲,給人以最大的享受。
想起去年讀到《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籠罩著灰暗的氛圍和色調。主人公冉阿讓經歷貧窮饑餓鋃鐺入獄再到假釋被追擊帶著女兒一生逃亡。偉大的雨果,將他人生的悲劇寫盡。然而當他歷經世間滄桑,最終一步步奔向天堂時發出的振聾發聵的呼喊,卻讓我悲慟的心久久無法平靜——“只要心中有愛,便與上帝同在”。
我可憐他一生逃亡的命運,卻折服于他內心保留的那份善良。盡管命運對他如此不公卻依然充滿希望,充滿愛。這樣的愛讓人由衷地敬畏,讓本已殘破的人生熠熠生輝。他的人生看似悲劇,卻比那些帶著道德與高尚的面具實則茍且偷生的人活的快活,活的真實,也更值得人尊敬。相信這也是悲劇的意義所在,以悲傳達對世界的愛與希望,那即便美的殘忍卻終究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