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推薦過英劇、美劇、日劇、韓劇。
甚至還有國產劇。
唯獨沒說過港劇。
因為Sir看過的港劇并不多。
尤其是近年國產劇制作品質逐步攀升,TVB,還有人看么?
“下面給你吃”?
但——
世事無常。
最近,Sir居然對一套港劇感興趣,一口氣看了好幾集。
嗯。
《導火新聞線》
港視(HKTV)出品。
港視是香港2014年底新開的“電視臺”。
以網絡串流的方式來播映節目,觀眾可以通過手機、電腦、智能電視等客戶端收看,可直播,也可點播——有點類似Netflix。
打破傳統電視臺“你播啥我看啥”的被動方式。
相比TVB,港視制作普遍更“高精尖”,還會通過試播,根據觀眾回饋做調整修改,以持續吸引觀眾目光。
開播后,幾部劇都高口碑。
揭露特首選舉黑幕,被贊港版《紙牌屋》的《選戰》,豆瓣評分8.6。
這部今年3月上線的《導火新聞線》,8.9。
秒殺近年TVB最拿得出手的《使徒行者》(8.1分)。
還被香港著名的高登討論區,高票評選為2014-2015最佳劇集。
港媒也稱它是遲來的“神劇”。
這部全是小咖(最大牌的演員是梁小冰),還只能在網上收看的劇,究竟“神”在哪里?
簡單說,在華語熒屏,這是香港才拍得出的電視劇。
跟TVB鐘愛的警匪劇、醫療劇相比,《導火新聞線》將視角對準一個常見行業——傳媒。
三位理念不同的女主角,在一份免費報紙《囧報》工作。
總編輯汪海藍(梁小冰 飾)利字當頭。
采訪主任(周家怡 飾)和新晉記者(楊淇 飾)滿腔熱血,誓要為弱者發聲。
整部劇共24集。
站在新聞從業者的視角,用不同個案展現她們的困境和驕傲——如何憑一己之力,捍衛真相。
劇中,香港官員在選舉前綁架政敵女兒。
記者方凝得知此事,發現,連報社也被收買。
這是扇向新聞道德的一記耳光。
這種耳光比比皆是。
記者出版一篇報道“陰陽BB”的稿件時,曝光BB照片。
報道出街后反響熱烈,但——
孩子的母親不堪壓力自殺。
新聞道德先行還是銷量先行,是每個媒體人需要面對的問題。
當然,該“反省”的,除了嗜血的媒體,是不是還有決定收視率,點擊率的觀眾?
公眾知情權與新聞倫理,怎樣才能平衡?
能夠發出如此真實的聲音,蓋因《導火新聞線》的編劇潘漫紅,就是新聞專業出身。
為了劇本,她還四處搜集資料故事,親自到印刷廠了解一份報紙的出版流程。
劇中不少情節和對話,都與真人真事不謀而合。
比如報社總編汪海藍被砍,就是以1996年《凸周刊》社長梁天偉遇襲一事為藍本。
而阿咩激勵輝爺時,提到的一個被書砸死的人。
正是香港“青文書店”老板,著名的文化界人士羅志華。
如豆瓣香港網友@淡然所稱:
可能當中有所夸大,但若身處此城中,都對以上有關題材毫不陌生。
甚至,因為港劇更寬松的審查環境,《導火新聞線》還把火燒向富商政要。
記者提議合租吊臂車,拍攝丁俊生私挖千尺大宅。
明白人都懂,這是影射2013年候選特首唐英年的僭建風波。
正因始終堅持就地取材,無限逼近客觀真實,劇中不少劇情,竟神奇般在現實中一一應驗。
編劇潘漫紅接受香港《明報》采訪時稱,《導》劇早于2012年籌備劇本,2013年8月完成拍攝,2014年開始有故事逐步應驗。
劇中,報社總編遇襲;2014年《明報》主編劉進圖被砍。
劇中,警察暗角打人;去年,香港爆出七警毆打曾健超案。
連編劇自己都驚訝:
其實我當時只是想將新聞自由下滑的趨勢,以戲劇形式夸張呈現出來,但沒想到成為現實。
正因為此,港媒也稱它似“預言書”。
除了故事,《導火新聞線》的細節也經得起放大審視。
《囧報》辦公室就取景于港視新聞部。
人物桌上貼著各種剪報,都是真實新聞。
方凝桌上貼的《浙江政協是黑幫首腦》,就是真實事件
每張辦公桌還依據人物個性,做出不一樣布置。
比如暗戀方凝的王子健,他桌上最顯眼處就貼著兩人合影。
這還是大方面。
再細致點,汪海藍第二集被砍,手臂留下傷疤。
之后出鏡都有服裝遮蓋。
但每次再露出傷疤,疤痕位置和傾斜度,都跟第二集時一模一樣。
劇中一個發生在2005年的回溯鏡頭,配角使用的手機,就是當年的新款Panasonic X800。
如今已停產。
可見劇組確實花了心血。
這些畫面幾乎一晃而過,不仔細看,留意不到。
但劇組還是認真了。
就制作品質而言,無懸念壓倒TVB那種“一件戲服千人穿”、“一只大碗永流傳”的粗糙感。
還記得《使徒行者》里,葉Sir那部“雙卡雙待iphone”么?
或者是年代劇《巨輪》中,驚現的“憤怒的小鳥”。
當然,《導火新聞線》并非完美——即使它是第一部女主角是同性戀的港劇。
十個人的辦公室,四五個人明戀暗戀。
這種“無中生有”的辦公室戀情,實在過于套路。
反觀將職業劇玩得爐火純青的美國。
《實習醫生格蕾》中,雖然也有女主角徘徊在兩個男人之間的俗套戲碼。
但每集都以一個病例為主線。
專業的治療和手術場面,才是硬菜。
經典的《豪斯醫生》,更是疑難雜癥的維基百科。
看完整八季,自我診斷個小毛小病沒問題。
過于拖沓的感情戲,依然是港劇繞不過的硬傷。
當然,比起內地,已是巨大進步。
不客氣地說,內地至今沒有“職業劇”。
回憶一下,你可曾在內地熒屏上,看過對某種職業技能,專業操守的理性解讀。
《離婚律師》、《金牌律師》、《產科男醫生》,甚至號稱第一次把“娛記”搬上熒屏的《娛樂沒有圈》……
都不過是披著職業劇外衣談情說愛。
《娛樂沒有圈》將娛記韓雪寫成狗仔,還搞到被警察追。
《青年醫生》,為我們示范了錯誤的胸外按壓手法。
正確做法應該是下面那只手翹起,避免擠壓到其它臟器。
總之,拍哪行,妖魔化哪行。
這句話,基本可以概括內地職業劇的中心思想。
從這個意義上,這也是Sir推薦《導火新聞線》的最大原因。
因為在內地熒屏上,我們不知道還得等多久,才有這樣尖銳的發問。
我們吸引讀者的方法,不是色情,便是煽情。
我們的視野狹窄到只關注”事業線“和”感情線“?
本來傳媒應該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