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拆頁
RPD1 (拆頁中變式一)
熟悉的場景,可以找到習慣的典型經驗完全匹配。
是“如果……那么……”的反應。(省略號的內容是確定的).
RPD2(拆頁中變式二)
熟悉的場景,過往經驗不完全匹配或出現意外。
是“如果(?)……那么……”的情況(如果后面省略號的內容是不確定的,那么后面的省略號內容是確定的).
RP3(拆頁中變式三)
完全沒有經驗可以匹配,需要決策者選擇不同的行動進行模擬判斷
“如果……那么(?)……”的形式, 那么后面省略號的內容是不確定的,如果后面的省略號內容確定的.
I便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解釋這個變式。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面臨需要決策的事情是多種多樣各不相同的,自然不能用同一種決策方法應對所有的問題。RPD決策模型分為3種變式,以應對各種事件。
變式一:熟悉的場景,有經驗的事件。就是說這件事我處理過,比如,每個月的工作匯報。
變式二:熟悉的場景,但出現了意外,以往的經驗無法完全對上。就是說這事我處理過,有經驗,但是這次遇到了突發情況,以往的經驗不能完全應對。比如:向領導匯報時,匯報到一半,領導突然讓我匯報下個月工作中會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
變式三:沒有遇到過類似事件,完全沒有經驗。這時需要我們對不同的行動方案進行心理模擬后進行判斷。比如:現男友是否適合結婚?
A1便簽:自己過往的經驗,體現出模式的運用或反思不成功的經驗。
1〉兒子一年級時,我帶他去書店看書,他看中一套小屁孩的漫畫,吵著要買回家。我的想法是不買的(為了鍛煉他延時滿足和體會對物品的需求)那如何讓他改變主意呢? ?按照以往的經驗,當他臨時隨意提出要玩具,要零食的要求時(信息充足),和他分析講道理是特別好的辦法(簡單匹配)。
于是對他說:“寶貝這套書很有意思,看的出你很喜歡。你看咱們之前也有臨時喜歡買回家的書,第二天覺得不喜歡,再也沒有翻過。為了避免這個情況,明天如果你還是很喜歡,那媽媽就買下來,你看這樣好么” ? ? ?兒子愉快的答應了。
2〉一年級暑假時,帶兒子去小姨家,晚上和小姨,小姨家女兒小李一起逛超市,小李買了好多零食、文具。過一會發現兒子拿了一桶筆和鉛筆盒放在筐子里,鉛筆盒和筆上周剛買了新的。這時,我沒有評估當前情境(1、孩子有攀比的想法,2、有其它人在場)簡單判定為RPD1模式,蹲下來對兒子講道理,結果他大哭起來“我不管我不管,我就要”
反思:這是孩子小時候的一個失敗案例,如果能先體會理解傾聽他的感受,并考慮到有其它人在場帶來的影響。等他情緒平復了再用“講道理”的策略會更好。 ? ? ?(后來又遇到類似情景,我是尊重他當時的決定,買。等回家后或過二天再和他講道理溝通的。)
3〉兒子四年級的一個周六,計劃第二天讓兒子陪我去上海拆書。妹妹(在無錫)電話說:明天生日,讓兒子去玩。我報了上海的活動無法取消,不能送孩子去無錫,而孩子又特別想去。
之前沒有類似經驗,腦子迅速收集信息,1、找不到人送他去 ? 2、 我不能取消活動 ? 3、孩子很想去無錫,硬讓他陪我去上海,他會帶著情緒也會影響我 ? 4、把他一個人留在家一整天(打一天游戲的可能性很大) ? ? ? ? 最后決定讓他自己去,我在心里想了一遍做高鐵的過程“我們一起到高鐵站,把他送進檢票口,他上車找到自己的座位,無錫那邊小姨去接”OK沒問題。
于是,我收起那一點點的不放心,拿出全然的信任對他說:“這樣吧,明天早上我們一起到高鐵站,我去上海,你去無錫,你帶好身份證,上車找到自己的位置,小姨在出站口接你,你覺得這樣可以嗎” ? ? ?兒子立刻回答:“可以的” ? (哈哈,明顯我的擔心多余了)最后出行很順利,孩子的自我評價也提高了,暑假自己做5個小時的車回了老家(媽媽表示節省好多接送時間和精力)
A2便簽:規劃一個具體的應用。為自己建立一個模式典型案例庫。
如果是孩子自己想要去做的新的嘗試或挑戰(1、用自己的錢理財投資 ? ?2、國內出行 ? 3、學習新興趣),那么就帶著信任支持鼓勵他(和他一起討論制定實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