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兩個月,澄兒飯桌上扔東西這件事讓我操碎了心。
具體來說,是扔食物和餐具。
我曾一度為他的吃飯自豪。因為在一眾“追著喂”和“挑食”的孩子面前,澄兒的表現實屬上佳。從添加輔食開始,他每頓都大口飽餐。到現在他將滿18個月,每頓依舊吃嘛嘛香,這讓本就廚藝平平的我倍受鼓舞。
而吃飯扔東西是從他坐上兒童餐椅開始的。那時,他剛14個月。使用兒童餐椅后,他對吃飯的熱情再次高漲。每每就餐,都伸長了脖子,探出小胳膊,迎接他的餐具和食物,非常開心。
不久,問題就來了。
他開始有意地將食物仍在地上,看著食物從手中飛出后落地,很是興奮。經常,吃完整頓飯后,滿地狼藉等我收拾。
起初,我并不在意。這主要考慮到兩點:
一、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通過扔東西來探索空間感。家里的書、玩具常常散落一地,“扔東西”每天都在輪番上演,我并不因為扔的是食物而格外意外。
二、我擔心我的在意——批評或者說教,只會傳遞給他我對他這種行為的關注,我怕他會樂此不疲地扔下去。
我才不要上這個當,權當他在觀摩自由落體了!
可時間一長,我就坐不住了。
我對他在餐桌上“扔”的行為有時間期待。兩個月?三個月?可眼下四個月將至,我的耐心正一點點耗盡……
更為嚴峻的是,他扔的更加起勁。往往一個還裝著半碗粥的碗從他手中“嗖”的飛出,粥瞬間變成豆大的雨點紛紛落地,碗也在眼前劃出一道拋物線,“砰”的落地……
更有甚者,有兩次我還不幸被“雨點”砸中,頭發、衣服瞬間開了花……耐心如我,心中也立即升騰起一場火災……
飽受育兒書洗禮的我知道,發火沒用,跳起來沒用……克制!克制!可是克制之外,火氣仍會漏出去一些。面對我的冷臉、斥責、批斗……澄兒只會刻意把眼睛瞇成一條直線,對著我吃吃地笑,甚至變著調兒叫“媽媽”,那種勝利姿態和討好的模樣讓我感覺挫敗極了。
錯的是我,不是他。
每當我伏在地上一點點擦去滿地的食物殘渣時,我都覺得疲憊。我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2
《我永遠愛你》是一本優秀的兒童繪本。這本書我和澄兒從他兩個月起就開始讀,至今讀了足有八百遍,早已爛熟于心。
故事講的是小熊阿力不小心打碎了媽媽最喜歡的碗,隨后,他擔心媽媽會責怪他,不再愛他,于是一遍遍問媽媽:如果我做了錯事,你還愛我嗎?而熊媽媽也一遍遍回答:我永遠愛你,但你要自己承擔責任。
熊媽媽的回答給了我啟迪。自己犯了錯,就自己承擔吧。我開始引導澄兒飯后自己收拾。
“把地上的東西都收拾到垃圾桶里吧!”我準備好垃圾桶,教他怎么收拾。幾遍之后,他開始高高興興地聽從指揮。看著他小小的身軀笨拙而又愉快的地忙碌,我在一邊偷笑。
態度比成果重要。為了鼓勵他,收拾玩后我又引導他擊掌慶賀。
一段時間后,就在我竊喜問題圓滿解決時,新的情況又來了——他不再樂于聽指揮,而是玩起了垃圾桶,翻轉、拆分,把垃圾袋與桶剝離、撕扯,整個收拾過程緩慢且失效。某次我失控動怒,一把將他搬離地面的垃圾桶摁在地上,發出“咚”的一聲響。沒想到,他竟愉快地放聲大笑,笑完再搬起來……我不甘心,幾次動怒和他較量,可他笑的更大聲了。結果就是我忍不住被他的笑聲感染,于是我倆的博弈就此變成一場游戲,大笑頻頻。
無奈,又變成了我伏在地上吭哧吭哧收拾的初始狀態。
3
問題仿佛又回到了起點:怎么才能讓他不再扔?
我備感焦慮。
再三琢磨后,我重新翻出《正面管教》。
這本書是我去年入手的,那會兒澄兒小,處處依附于我,涉及不到管教的矛盾。缺少問題的指向性,這本書對當時的我來說乏味無比,讀了一半后便束之高閣。
還好,此時我又想起了它。
這本書強調用“不驕縱又不懲罰”的方式管教孩子,核心就是“和善而堅定”。
當你既和善又堅定時,和善能抵消過于堅定所造成的所有問題(反叛、抗拒、對自尊的挫傷),而堅定則能抵消過于和善所造成的所有問題(驕縱、操縱父母、被寵壞的小淘氣鬼、對自尊的挫傷)。
于是,我再生一計。
吃飯時,他一旦主動扔,我就馬上帶他離開餐椅,到衛生間去清洗,態度就像平時他吃完離開時一樣,該說說該笑笑,以期實現“和善而堅定”。
我希望我的行為告訴他:媽媽以為你吃飽了,不需要再進食了。如果你還想繼續吃,以后就不要發出“扔”的信號。
而且,我一直警醒自己,我的行為過程一定要自然隨意,避免動氣,以免沾染懲罰意味。
會心疼他吃不飽嗎?會。可我想吃飯是他自己的事,一兩頓吃不飽也沒什么大事。況且,據我觀察,澄兒扔東西有時是不愛吃,更多時候已經吃的差不多了。前者責任在我不在他,后者嘛,我就更不用擔心了。
現在新計謀實施第一天。先這么做吧!以觀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