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道家老子的善惡觀點。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道德經》)
為什么美與惡相對,善卻沒有其對立面,僅僅只有不善?
美,從羊,有順從之意;惡,有過失。如果說順應道(規律)為美,那么沒有順應道就稱之為惡了。
再來看善,也從羊,也有順從的意思。我理解為完完全全的順應天道,才能稱之為善。百分之百的美才是善,其余皆為不善。完美是善,而完美是沒有對立面的,只有程度的區別,所以稱之不善。不善不是惡,只是不夠完美。
所以在老子看來,善惡不是一對。沒有順應天道為惡,順應天道為美,完美為善。
再看佛學:佛教常勸人行善,要與人為善,所以佛稱向佛之人為善男善女。
在《金剛經》中,與善相對的是罪,稱為善根、罪業。
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罪是對錯之錯,是行為;而惡是好壞之壞,是結果。先世之人做錯了事,使現世之人得到壞的結果。但是先世之人也有做正確的,做正確的就稱之為善,為后世之人打下了善的根基。種善根得善果。
所以佛教的善是指正確的行為與好的結果。業是罪惡之源,佛教的業簡單理解是一種執著,也稱著相。而棄業就是從善。
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是相反的善惡觀點,在佛看來都是執念,是業,是不善。自私作惡是業,行俠仗義還是業,對愛的執著亦是業。所以愛別離是苦,因為愛也是執念,是業。
放下是善,不著于相是善!
最后看儒家。儒家不講善,儒家講仁,講義,講禮,講信……
如果純以好壞對錯論善惡,那么儒家提倡的基本都是善,而儒家反對的基本都可以稱之為惡。
戰爭為惡,攻擊為惡。所以儒家講和平,和諧,講有序;儒家還講恕,講不爭,講謙讓。
自私為惡、無私為善。所以儒家講義,講仁,講忠信;也講孝講悌。儒家不講利,不爭利。
說博愛為大善。儒家的圣人仁者,就是博愛之致善!
所以,幾千年來,我們勞苦大眾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可謂致深!
我的理解:不能跟先哲并論,只談對先哲思想的思考理解,對錯與否,是僅供參考的一家之言。
善,不是判斷是非的標準,善就是一種狀態,一種完美的狀態,善作完善解。
善,如果用于評定人的心性,儒之圣、釋之佛、道之若水,現代人講的自我實現,都是善,是一種人性的完美狀態。
善,如何擇善從善?儒從慈、孝開始,學禮修仁而成圣得善;道講無為得善;佛最強,置之死地而后生,把什么都放下了,然后就成就完美。所以佛之涅槃有重生的意思在里面。
我個人理解善為完善(道),修善靠放下執念(佛),處世講仁義(儒)。
執念是不順從,是過失,是惡;仁義是順從,是美。
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