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放假,教育臺在播《新三國》,開始隨著弟弟看了兩眼,看著看著就放不下了。
《三國演義》似乎早就看過,但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除了名字情節大都模糊;再看《三顧茅廬》,被諸葛亮的《隆中對》震??!早就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奇書,不知道竟如此超絕,找來原著再次細讀,不禁感嘆當年只知道看打打殺殺,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簡直就是浪費,僅《隆中對》中的戰略智慧,就甩那些宮斗劇幾十條街。
話說東漢末年,壟斷市場長達300多年的超級霸主大漢公司日漸式微,自董卓之后更是名存實亡。市場壟斷格局被打破,這給雄踞各方的各大中小企業一大良機,新興企業(豪杰)如雨后春筍般揭竿而起,目標一致——欲取代漢室成為新一代霸主。天下情勢大變,從此市場風起云涌,同質化競爭進入白熱化。
眾多創客之中曹操最為成功,他挾名義上的大boss(天子劉協),打著大漢的旗號攻城掠地,占據一半以上的市場成為強勢品牌。江東孫吳,善于經營,人才濟濟,歷經三代也已經完全控制江東市場。
劉備是大漢公司的老員工,對大漢公司感情深厚,并被大boss劉協(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匡扶漢室,統一天下,重現大漢的興盛。
劉備本就雄心勃勃,又被大boss授予“玉帶詔”寄予厚望,從此馬力全開,開始中興大漢的計劃,本著一顆死磕到底的忠心和打不死的小強精神,率領本就不多的士卒,不顧勢單力薄專業抗曹十幾年,無奈曹操勢力太過強大,劉備屢次方才得手轉眼便被驅逐,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過了十幾年,實力與創業初期并無太大不同。
建安十三年(公元228)劉備再一次被曹操敗于長坂,創業之路走到谷底,困境中開始思考“這究竟是為什么?”
這時終于遇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那是“神”一樣的存在——諸葛亮,孔明先生于隆中草廬為劉備總結歷史,分析時事,指明方向??胺Q千古名篇,高山仰止。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演義》
用營銷的語言翻譯過來是這樣滴:“曹操、東吳大勢已成,以劉備薄弱力量直接與曹操搶市場(地盤)是不可能取勝的(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年來劉備一直失敗的原因)。
江東的孫權在江東市場根基深厚,只可以與他們合作不能與他們競爭。荊州北靠漢水、沔水,水上交通便利,從這里直到南海都有利可圖;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是通往巴蜀的要道,這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商品流通必經之地);但是,劉表公司沒有在荊州建立應有的影響力,您很容易就能占領這里的市場,這簡直是上天對將軍(劉備)的恩賜,難道您不想要么?
益州物產豐富,經濟十分繁榮,市場潛力巨大,大漢公司就是以這里為根據地成就霸主地位,然而劉璋經營無道,內部矛盾嚴重,外強中干,想占領這里也是易如反掌。
漢中在益州的北面,這里的張魯公司唯利是圖,利潤豐厚但口碑極差。如果劉備公司取得荊州和益州市場作為根據地,與西面和南面的祝融、夷越保持和睦,再與東吳孫權公司一起合作,在這里做大做強,一旦市場割據發生變動,我們就能從荊州出發去占領南陽、洛陽;從益州出發取得秦川,這樣一來就能實現中興漢室的霸業了!“
諸葛亮一席話,不僅解答“為什么劉備十幾年抗曹無功而返”,還為劉備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自《隆中對》之后,劉備一改頹勢,從此事業蒸蒸日上,最終與魏、吳鼎足而立,成為市場三大霸主之一。
啟示1:你無法用成功者的方法,打敗成功者。
——與強大對手正面交戰是不明智的。
產品時代,市場需求大于產品供,企業之間幾乎沒有競爭,制定什么樣的策略由自己決定即可;然而,今天是同質化競爭的時代,市場格局已經完全不同,每一個產品都有幾十上百個選擇,各品類都有運作成熟實力強大的成功品牌,無視現狀盲目行動是不明智的。
成功,是一面旗幟。無數消費者都被招攬在他的旗下;同時,成功也是一個陷阱,許多企業以為復制成功品牌的行為就能復制他的成功。
那些已經深入人心的領先品牌,是當今市場中的“曹操”,去屑的“海飛絲”,安全的“沃爾沃”,預防上火的飲料“王老吉“等……新產品用一模一樣的戰略與之競爭,就是企圖用成功者成功的方法打敗他,就是“勢單力薄的劉備要消滅強大曹操”——顯然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能取勝是必然。
國畫大師齊白石說過:“學我者活,似我者死”,學習成功的方法和復制成功者的行動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一味地模仿只能死路一條。
不顧實力懸殊與對手正面交鋒,沒有針對對手制定戰略,是劉備“隆中對”之前失敗的根本原因。
啟示2:與其去攻打一個守備森嚴的山頭,不如找到一個無人的山頭然后占領它。
只有成功者才能與成功者競爭,想要從強大的對手手中搶地盤,你自己首先要強大,即要先將自己成長為大品牌,才有和大品牌較量的資格。劉備前十幾年的失敗,就是因為沒有搞清楚這一點。
《隆中對》千古流傳,其價值就在于對現實的準確把握,對未來的正確規劃。
總結他的思想其核心就是:先圈地,后進攻。
戰爭學上稱之為側翼戰,避開敵人的正面進攻,轉而尋找空白區域或被忽略的細分市場占據它,規避競爭,為自己贏得時間和空間發展壯大,待自己成為“一方霸主”(該市場的強勢品牌),尋找機會,再與大品牌競爭,奪取他的市場份額。
《隆中對》的側翼戰策略,讓當時還屬于中小企業的劉備公司,在短短數年內成長為一方霸主,擁有了與曹操一爭天下的實力,讓劉備中興漢室的理想成為可能。
當今市場,也如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豪杰并起”,劉備公司發展壯大的經驗很值得借鑒?,F實中,運用“側翼戰”品牌戰略取得成功的企業也比比皆是——百事可樂定位在“年輕人”的戰略,成功避開可口可樂的進攻,先成長為可以與可口可樂競爭的強大品牌,始終堅持強化這一區隔,又經過多年的努力在銷量上超越可口可樂,成為全球第一大可樂;王老吉以“預防上火的飲料”品牌戰略,從茶飲料的品類突圍,成為新品類的霸主……
同質化競爭的加劇,讓中國的市場營銷也全面進入“定位時代”,品牌的專業化運作成為一種必然?!跋榷ㄎ缓髲V告”(營銷活動開始之前,先制定品牌戰略(定位)),已經成為營銷人的共識。
沒有對市場的精準分析,沒有針對競爭對手的有效的品牌定位(戰略),就是在走劉備《隆中對》之前盲目競爭的老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劉備有時間試錯,現實中又有多少時間和機會留給這些企業呢?
今天的市場,各個領域的競爭都極為殘酷,有限的市場容量,卻又越來越多的參與者。但從市場營銷的客觀規律來說,品類的前兩名會占據80%以上的份額,每個市場最后的競爭都是兩大品牌的競爭,跟隨者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比如:可樂市場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中國高端白酒市場的“茅臺”“五糧液”;乳品市場的“蒙牛”“伊利”;涼茶市場的“加多寶”“王老吉”……即使是已經成為巨頭的強大品牌,彼此之間也是相互區隔(不同)的,可口可樂——正宗可樂,百事可樂——年輕人的可樂;寶馬——駕駛樂趣,奔馳——乘坐舒適……
沒有清晰品牌戰略(定位)的企業,如何才能從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困境中走出來呢?
因此,世界級營銷大師杰克·特勞特說:“任何一個成功的品牌,必須蘊含一個定位(品牌戰略)!”
成就事業的人喜歡看《三國》,原來真的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