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人的尊稱之豐富,堪稱世界之最。上至“陛下、大王、天子、萬乘、圣主、主上”,下至“君、兄臺、老師、大師、叔叔、阿姨”,不一而足。
我突然想起幾句題外話,2008年9月,“余秋雨大師工作室”在上海市靜安區掛牌成立。靜安區政府此舉并不難理解,體現了它對文化名人的恭維,對文化資源爭取的努力與誠意。
余秋雨本人對被稱為‘大師’一事也做了回應:“在聽到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這個消息后,我曾作過幾次努力,“希望刪去‘大師’這兩個字,但沒有成功。后來我想,比‘大’字等級更高的是‘老’字,一個人先成‘大人’才能成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經做了大半輩子的‘老師’,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師’也可以吧。”
何以出現如此尷尬的境地?若說這個還有答案。另有一些境況是我們給不出答案的。
譬如,在中國社會,常常有家長攜了幼輩,見到年長的親朋好友抑或熱情的陌生人,不免對孩子來一句:“快叫阿姨!”“快叫爺爺!”這立即置孩子于尷尬的境地。“懂事”的孩子當即會成全家長的美意,而頗有些自我的孩子則對家長莫名其妙的要求置若罔聞,當然這往往令對方不大舒服。
中國人情社會之微妙,如此可見一斑。
在很多理工業企業,諸位同事常以“某工”“某高工”相稱,似乎也是一種尊稱。若直呼其名,特別是泛泛之交或職位不同,又略顯冒犯冒犯。
我這些年交了一些忘年的朋友,但常常困制于對他們的稱謂,稱“叔叔”“阿姨”是不宜的,若明確了這種代溝,固不能稱之為朋友。直呼其名又不合中國的文化禮儀,不像在美國,不管尊卑年紀,只管以“Daved、Lily”稱之。雖痛快卻行不通。中國文化界,以資歷或身份地位論,倒也有一個萬全的稱呼——老師。但如果決意以朋友相待,這個“尊稱”也并不平等。
我對這些有趣的前輩朋友,“老師”二字是很難喊出口的,但情急之下,往往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事實上稱或不稱呼,都不自在。由此可見,在中國知識分子界,是不大容得下自我的。因為“自我”首先要自己自在。中國的自我精神,常常屈服于倫常道德。老李、李老,境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