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曾說,“電影不是把大家帶到黑暗里面,而是把大家帶過黑暗,去黑暗里檢驗一遍,這樣回到陽光底下,你會明白應該如何去面對生活。”
我覺得韓國導演金基德有很多電影就是這樣的。他的電影充滿了性、暴力、骯臟、破碎、黑暗、絕望這種負能量的情節,但是卻總能在這種殘酷的表象后面流露出人性的善意與脈脈溫情。
《空房間》是金基德2004年導演上映的一部電影,這部獲得了7、8個獎項,將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收入囊中的電影,卻全片男女主竟然只說過一句話(如果女主說了一個"啊“字也算的話那算兩句好了)。
劇情很離奇。泰石是個安靜又奇怪的年輕人,他每天無所事事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發傳單。如果過了今天傳單還在門上,就證明這家沒有人在,于是泰石就會撬開鎖進去住一段時間。但是泰石的行為并不是進去偷東西,他進去很自然的洗澡做飯拍照,就像主人一樣,還會修理家具、打掃房間。
直到有一次,他又進入了一個高檔別墅,在里面呆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原來家里還有一個被丈夫家暴過的女人善華。她腫著半邊臉,身上都是傷,眼神充滿了哀怨和孤獨。泰石受到了驚嚇逃走,但是他又惦記著那個被家暴的女人覺得她很可憐,于是又再次返回那個別墅。這次他正好看見善華的丈夫正在對善華施暴,于是泰石便出手救走了善華。
泰石帶著善華一起過上了尋找空房間住下的生活,雖然他們從來沒說過話,卻能夠非常默契的知道對方的想法。直到有一天他們進入一個房間發現里面有一具老人的尸體,泰石和善華很認真的為老人辦了葬禮就在屋子里住下了。結果老人的兒子找上門,泰石就被當作殺人犯抓走了,而善華也被她的老公帶走。
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善華常常回到曾和泰石去過的一些”家“,在那里得到平靜和安寧。而泰石也終于在一次次練習隱身中成功”逃獄“。最后,泰石回到了善華的家,用一種神奇的隱身方式,讓善華的丈夫無法發現,幸福的和善華每天住在一起。
一、我們每個人生來孤獨
我們無法得知泰石從前遭遇過什么,是怎樣長大的。只能看到他一個人,孤獨的居住在每個”空房間“直到他遇到善華。他替每個”空房間“打掃衛生、在房間里自拍,是不是可以說他的內心也很渴望有家人的陪伴,有一個溫暖的家?而女主善華,通過房間里的相冊我們也可以看出她曾經可能是個模特,相冊里的她眼睛是有神的、是會說話的。而現在的她眼睛里透著悲傷、無助與孤獨。
泰石進去的一家三口的那個空房間,一家三口在電話中的留言是說他們開心的去度假了。然而當一家三口回到了家,卻根本不是開心的甜蜜的,而是無休止的爭吵,連小孩子的眼睛里也透著一種讓人害怕的”邪惡“。明明是最讓人羨慕的一家三口,為什么還是如此?
還有那個在家里去世無人發現的老人,可以想象他平時的生活也是多么的孤單,直到去世都是一個人。泰石善華的出現,那么有儀式感的葬禮,仿佛才能為那位老人帶來最后一點人性的溫暖。
也許這就是我們現實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個孤獨的空房間,彼此冷漠自私虛偽而又渴望被愛。
二、隱身對其可見,愛無需語言
我發現金基德的電影臺詞都很少,這部電影里全程男主沒說話,女主只在最后對男主說過一句“我愛你”。也許這就是導演喜歡表達的方式,這世界上有太多可以交流的方式,我們發微信、打電話、面對面溝通、傳郵件......也許就是有了這么多表達方式,才讓我們無法真實地面對彼此,無法去細細體會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用著最便捷的交流方式,但我們卻在慢慢彼此疏遠彼此陌生。
愛,也許根本不需要語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你就可以明白。善華吹涼喂給泰石的泡面,慢慢學著泰石的做事方式,默契的攜手同行。
當最后泰石“出獄”,只有善華能夠看見泰石。不論泰石原本是真實的還是就是泰華心中的另一個自己,但這就是愛。愛是讓我們彼此任性,是讓我們感覺幸福。
片子結尾說到:It’s hard to tell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很難說清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的還是夢幻的。
也許人生如夢,一切虛無。不論泰石是真實存在還是善華內心想象出的另一個自己,這都足夠去給她溫暖,讓她有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也許,當我們感到孤獨感到絕望時,也會有這樣一個人來陪伴我們,只需要我們去細細感受,找到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