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們有時可能在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時代的無上驕傲,周圍的人一定會倍加珍惜,虔誠地仰望他。可事實上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越不能被它所處的時代相容。蘇東坡來黃州之前正陷入“烏臺詩案”,這個案件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中的普遍遭遇。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僚硬說蘇東坡在許多詩中流露出對政府的不滿和不敬,上綱上線,搞得連皇帝也不大相信,在將信將疑之中,幾乎不得已地判了蘇東坡的罪。
批評蘇東坡的言論為什么會不約而同的聚合在一起?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出色,把同時代的文人比得有些狼狽,引起了一部分人醋溜溜的嫉妒,然后就開始對他群起攻之。這是中國式批評者的典型,他們中任何一個人要單獨搞倒蘇東坡都是很難,但是在社會沒有一支強大的反誹謗反誣陷機制的情況下,一個人探頭探腦冒險會很容易地招來一群湊熱鬧的人,七嘴八舌就構成了一種輿論。
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于中國獨特的國情。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把繩索一抖,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擠眉弄眼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