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每天上下班至少要在地鐵上穿行三個小時,在這三個多小時的時間里需要和乘車的陌生人斗智斗勇。
每天早晨六點半起床,六點四十出門,恰好能趕上六點五十八分的地鐵,我需要在擁擠的人群中乘坐六號線經過八站地。在我剛剛上車的時候人還不是很多,車廂內比較空曠,接下來的每一站都有大量的人流涌入,車廂逐漸被擠滿到后來上車的人已經不是走進車廂而是把自己塞進車廂,需要手抓車內橫桿將身體壓向前面的人,到換乘站時車廂內已經沒有空余的空間,人挨人人擠人,自從在早高峰乘坐地鐵,就真正體會到了摩肩接踵的含義。后來換乘14號線,隨著地鐵的前進,車廂內的人逐漸下車,基本在我下車前的三四站還能有座位空余。在北京擠公交擠地鐵是一場速度與體能的綜合戰,需要在換乘站擁擠的人群中蛇形穿梭,需要在人滿為患的車廂內奮力擠占一腳之地,需要在車馬上進站時狂奔追趕,需要計算好哪節車廂距離換乘口最近。
每天早晨都會經歷一場生死時速才能按點到單位,下班的時候也需要擠一路才能回家,說實話擠地鐵實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擠地鐵的時候也會遇到有趣的事。一天早晨我在站臺排隊,我旁邊的隊伍是一個爸爸帶著孩子。地鐵進站之后車門打開的一瞬間,有一位中年男子匆匆沖到車門處第一個進入車廂,這時旁邊的小孩對他的爸爸說了一句:這人怎么不排隊啊。那位父親顯然沒有想到會發生這種事,更沒想好怎么回答,只輕輕的說了一句他可能有急事吧。
除了早晚高峰,坐地鐵還是一種比較舒適的出行方式,比起公交它不會堵車,比起打車它更便宜。每天我坐地鐵的時候只要見到老幼病殘孕人士上車,我基本上都會給讓座,除非有人比我更靠近他們,已經讓坐了。在接受讓座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和態度,有的人會坐下后很真誠的表示感謝,有的人會堅持不坐并稱自己還不需要特殊照顧,還有的人理所當然的坐下來不作任何表示。其實他們如何說如何做對我來說意義不大,因為我既然選擇站起來把座位讓出來就認為這是我應該做的。
有時候,讓座也能成為一種趣事。還記得我剛讀大一的時候自己坐地鐵外出,看見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小女孩上車了,我趕緊給小孩子讓座,小孩坐下后對我說了一聲謝謝叔叔。我聽見之后我都不知該如何接這句話,那時候我內心是崩潰的,我剛剛18歲,竟然已經成為叔叔的行列了。跟那時候比起來,更令我崩潰的是今天遇到的事。今天我在回家的路上從單位坐上地鐵,當時車上只有中間還有空座,我就坐下來。在我開車后的第三站,兩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走了上來,我當時準備等他走到我身邊時給把座位讓給其中一人,但是這兩人邊走邊說:現在的年輕人啊,真是沒有素質,看見老人也不知道讓個座。我本來馬上就要站起來了,但是我聽到這對話立刻就決定不再站起來。因為文明禮讓只是傳統美德,讓了是發揚美德不讓也不是過錯,讓座不是年輕人的義務,不讓座的年輕人也并不素質低下,不讓只是在做一個普通人該做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