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也叫青團,綿菜飴、清明飴,民間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搗制,外皮用艾葉做成,軟糯有嚼勁,回味更悠長,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咳~咳~咳~外面買的青明果實再太難吃了,軟趴趴的,又甜又膩,吃不慣啊吃不慣~今天本來也是想做個咸味的清明果的,誰知道,一不小心就做了那么多~咸的,甜的,酸甜的,綠的,黃的,紫的,簡直是把一年要吃的團子都做完了。
南瓜芒果味的糥米團子味道讓俺驚喜了一把,吃過它之后,以前最愛的紫薯味兒神馬的都是浮云,后面再也吃不下了。吃來吃去,還是南瓜芒果味的最好吃,甜中帶點酸,還有很濃的天然芒果香,口感超級棒的。
紫薯南瓜糯米糍的做法
1. 南瓜切片,上鍋蒸熟,把蒸熟的南瓜搗成泥。
2. 紫薯切塊,上鍋蒸熟,搗成泥。
3. 南瓜泥和糯米粉按照1:1的重量比例混合,揉和均勻。
4. 取一塊南瓜面團,包入一塊紫薯泥,揉成球形。
5. 蒸鍋鋪好油紙防粘,把包好的小球球擺上蒸7~10分鐘。
6. 蒸好后趁熱裹上椰蓉,就完成了。
小貼士
1、制作過程沒放糖,喜歡甜的可以在面團和紫薯泥里面加糖;
2、蒸的過程中要時不時開蓋放水汽,以免外形塌掉。
這是網上搜來的配方,我在這個基礎上改良了,配方里多加了椰子汁和奶油,還加了點糖,南瓜和紫薯隨意搭配著做,甚至兩種團子都多做了個芒果餡兒。
芒果用了3個老家寄過來的大臺農芒果,一小碗果肉差不多都用完啦。南瓜糊和紫署泥蒸的太多了,連明天的早餐都有了。明早早餐就吃它了—南瓜紫薯米糊糊。
糥米團子剛出鍋的時候也是圓圓的挺漂亮的,不過因為團子太軟了,還很燙的時候就要拿出來滾一圈椰蓉,所以在把它們移出鍋的時候扣扣扣的就扣變形變扁了。不滾椰蓉也可以,只是增加一層風味,不喜歡椰蓉的話直接拿出來就可以吃啦,我剛出鍋的時候就破不急待吃了一個紫色的。^o^
甜的吃完了,再來一個咸的吧,這個才是今天主打的,可惜做的不是很成功,顏色不好看,糥米皮也軟趴趴的。不過吃起來口感還是不錯,終于吃到老家的糯米糍味道了。在老家的時候,也不用啥節(jié)日,想吃的時候家里人就會做兩種糥米糍,甜的和咸的。咸的和我今天做的差不多,不過這里沒老家那種鮮筍,用了藕,還是更喜歡放鮮竹筍做的。
老家的糯米糍,也叫糍粑籺,用糯米粉做的,外面油滑光亮,里面有花生,芝麻,白糖,椰糠等,吃起來油滑有勁道,越嚼越香。
自制青團的做法
用料?
糯米粉100克
菠菜50克
清水50克
綿白糖(可選)30克
熟豬油10克
澄粉30克
開水40克
紅豆沙120克
找不到艾草,所以網上搜了個用菠菜汁來做的配方,我的咸青團配方就是在這個配方上改版的,人家原方子做出來的顏色很綠很好看的,我做出來就成這樣了~哭~! 可能是我的水加多了,后面不斷加米粉,加的菠菜泥顏色越來越淡,米粉越來越軟,以后做的話嚴格按配方做看看做出來是啥樣。
自制青團的步驟
菠菜取菜葉洗凈,水燒開加入1小勺鹽,放入菠菜汆燙變色撈出,放入冷開水中過涼,用攪拌機打成細泥,用細篩濾除汁水備用;
糯米粉加入綿白糖及清水攪成絮狀;澄粉沖入開水攪成糊狀,并與糯米粉混合,乘熱加入熟豬油揉捏均勻;
放入容器里,冷水上鍋蒸10~15分鐘左右;可用筷子撥開查看,若內部粉團是白色的,可再多蒸一會兒;熟透的糯米團呈透明狀,熱的時候黏度較高;
將過濾出來的菠菜泥加入剛出鍋的糯米團中,使勁攪拌使糯米團上色;這里要用的是菠菜泥而不是菠菜汁;
待糯米團溫熱后,戴上一次性手套,抹上一點食用油,反復揉捏成均勻的青綠色糕團;只要耐心揉捏,效果一定會很均勻的;
將做好的青團坯等分成若干份,包入事先準備好的紅豆沙;有廚友問這個量可以做幾個,這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大小不同個數自然不同;
只要青團坯制作成功,操作過程戴手套、抹油,且等糕團冷卻,包起來非常順利,完全不會粘手;
包好的青團表面刷上食用油(不刷也可以),用裁剪好的保鮮膜包裹起來,既方便,又衛(wèi)生,還不容易干裂,隔2~3天吃都很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