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里的話,十幾歲時就背的來。年紀稍張重讀,只覺得語言非常美,思想很好,并不理解范仲淹為什么用這種方式來寫《岳陽樓記》。等讀了一些史書,研究了一些問題后,越發敬重范仲淹了。
? ? 先介紹下范仲淹的生活時代。宋朝前七十年經歷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以及宋仁宗的初年。為什么要提這個時間呢,因為今天的我們也到了要出范仲淹的時代了,我們新中國也成立了六十多年了,范仲淹就是這個時候在朝廷為官的。歷史往往在相同的節點上產生相同的問題。宋代建立的初始階段,由于一直埋頭鞏固政權,國策方面積累了很多的矛盾。人只要一太平,就會“保暖思淫欲”,當了小官的想當大官,當了大官的想當更大的官。官之多,兵之多,結果形成了“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官之多,兵之多,亂開支的費用高漲,局勢已經大壞,卻還不想改革。只要你想改革所有利益集團都會與你作對。太宗的兒子真宗晚年多病,皇后很強勢,代替丈夫處理國事。她垂簾聽政了十一年,包括丈夫五年,兒子六年。這十一年中不斷有改革聲音,她一直不同意,死后被封為“章獻”,于仁宗當朝時的太后之位連稱為章獻太后。真宗死后,范仲淹曾上書改革,但被章獻太后阻止,范仲淹也因此遭貶。章獻太后死后,范仲淹又上書,希望仁宗改革,解決“三冗”問題,當時冗官是多少呢?宋太祖得天下之初的高級干部,包括縣令這一級約五千人,到了范仲淹呼吁改革時有多少呢?三萬人!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當時一正多副的情況很多,享受什么什么級別的官員也很多,把所有的明目都搞足了,那時沒有當官而不能晉級的,論資排輩早晚都會升遷。官多而做事的官卻又太少。為了讓更多有才華的人為朝廷工作,就不停增加科舉數量。這樣一來,少量敢于擔當勤于做事的官員就被埋沒在大量庸官之中。官場的矛盾也激化了。幾乎沒有精干的力量能有效推動國家機器運轉。第二個是冗兵。宋太祖舉行開國大典時是二十二萬,到范仲淹要改革時是一百六十萬,翻了將近八倍,國家負擔非常重。第三個是冗費。官員待遇,軍費開支,各種國家祭祀活動很多,宮觀寺廟和樓堂館所的建設也很多,官員各種賞賜也很多,還要用錢去買和平、換空間,例如向遼國和西夏送去的錢年年增加,朝廷入不敷出,便不停增加老百姓的課稅,以至于民不聊生,各地陸續發生農民起義。在這種情況下,范仲淹認為,要改革就要解決“三冗”問題。說實話,你要把庸官清下去,比登天還難。只要他一開口,立即就會有人上門說情。比如我是一個部長,我親手提拔的人一大堆,部長手下司局級也提了不少親信。層層下去,勾勾拌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利益集團,動一個人就是動力一個集團。動了一個集團就是動了國家的根本,可以說改革非常艱難。
? ? ? ? 慶歷三年(公元1043),仁宗大膽啟用了范仲淹。范仲淹一個月內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懊鼢碲臁笔鞘裁匆馑寄??就是官員為什么要高升,為什么要降職,都要有明確的條文規定,不能動不動就升一個官員。范仲淹出任宰相后有這樣一個故事,他決定裁汰庸官,第一批要裁掉一千多人。古人裁官不是就地休息,而是回鄉種田?,F在讓你提前退休都不樂意,那時是回去種田,這個難度就更大了。聽說范仲淹就要批示裁官令了,一些朝廷大員元老級的跑去找他筆下留情。一家人一族人的衣食榮耀都寄托在這一個當官的人身上,你把他弄掉了怎么辦?。糠吨傺桶压P一放說:“大人,寧可讓他一家人哭、一族人聚,我也不能讓天下人哭??!”這就是文人情懷。他是大文人!他的十項改革全都是有的放矢,要解決朝廷多年的積弊。每一項改革都觸動了權貴的利益、社會的痼疾。宋朝建國是在960年,范仲淹的“慶歷新政”是在1043年秋天。范仲淹的改革藍圖也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就是把干部隊伍整頓好?!皟蓚€基本點”一個是教育問題,一個是農業問題。教育之風要正起來,要為國家培植真正有用的人才,不要對農民搞苛捐雜稅。這種改革也是“一主兩翼”。他親自推動的“慶歷新政”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同五百多年后張居正的“萬歷新政”一樣,都是文人改革,同出一轍。張居正比他更徹底,全國兩萬六千名高級干部,他一下裁掉六千多,三個月之內完成,當時在北京當官的絕不能逗留北京,全部送回原籍,由當時的“武警”包送回去。為什么不讓他們留北京呢?他怕裁下來的“老人”鬧事。這些老人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是很厲害的,張居正這一招是很厲害的,高官走了那么多,北京的房價”一下跌的很厲害。范仲淹也是這樣,他八月升宰相,九月提出改革主張;十月就開始啟動官員升降,規矩出來了,改革措施出來了,十一月份杜絕用人的裙帶關系。這山頭那山頭全部掃除,一個不留,十一月上旬是抑僥幸,下旬是均公田。當官的占用了很多國家資產,所以當時的“國資委”要認真清理,全部要明細在賬,登記在冊半個月推一個措施,半個月發一個文件。那時“中央文件”是成堆發,比我們今天改革密度大很多。先解決“打鐵還需自身硬”問題,然后再為老百姓減徭役。從歷史經驗看,真正的改革是為老百姓謀福祉,讓社會穩定,不是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我們不要把利益集團的博弈當改革,那是不對的。范仲淹的改革一開始,就動了許多利益集團的“奶酪”,一時間所有的貴族利益集團,都嚷嚷說,范仲淹在搞“朋黨政治”,攻擊他帶著一幫書生把朝廷弄的烏煙瘴氣。后來遇到一件很小的事,讓范仲淹的改革徹底失敗了。就是當時的“副宰相”杜衍的女婿蘇舜欽,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當時他的職務相當于今天國家“高檢”的“檢察長”。他說中秋節來了單位應該組織下屬會個餐,打個牙祭,但當時已有規定,不能公費開支。蘇舜欽說,我掏腰包,出大頭。然后把以前廢舊的公文紙賣了一點錢,湊一湊,請部下喝酒。結果被“舉報了”,說他帶頭破口子,作奸犯科。監守自盜,倒賣國家財產,滿足自己花天酒地的需求。就這樣上綱上線,告到了仁宗那里。仁宗頂不住壓力,于是下旨把蘇舜欽抓起來了。所以有時候反腐敗也是搞政治斗爭的一種方法。蘇舜欽在牢里關了半年,判決下來削官為民,押解到蘇州閑居?,F在蘇州的滄浪亭,就是蘇舜欽到蘇州買的。受到蘇舜欽牽連,范仲淹的改革盟友杜衍首先被問責,說他子女管教不嚴,撤銷“副宰相”職務,降為刺史,調出京城。前后不到兩個月,改革的中間力量全部被免官或撤職。范仲淹被貶到了河北。公元1043年的改革,僅僅持續了半年。到慶歷四年(公元1044)這幫改革領袖全部被免官或撤職,離開了京城。其中一個就屬于改革集團的人物叫滕子京,被貶到了岳陽當太守。他一去就修繕了岳陽樓。新樓落成,他請改革派的老領導、老主帥范仲淹寫一篇《岳陽樓記》。范仲淹在這篇文章一開頭就說:“慶歷四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第一句話就說他被貶到這里來了,其中最厲害的是他借洞庭湖來訴說自己的憂患,他寫道:“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逐浪排空;日月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在這種情況下登上岳陽樓,自然也就產生了“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的情懷。他還想到,離開首都,離開了宰相的位置,可是國家三冗問題還沒解決,又會卷土重來,看來這個問題遙遙無期了。小人都在京城呢。反對改革的隊伍里有個官員甚至說“蘇舜欽事件”終于將他們改革者一網打盡了。當然,如果沒有一網打盡,便沒有這篇《岳陽樓記》了。范仲淹在文章最后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就是文人情懷的具體體現。
? ? ? ? 范仲淹遭受那么大的挫折,但他決不背叛朝廷和他服務的政權。朝廷用他的時候他為老百姓說話,為來百姓做事;不用他的時候,他會擔心皇帝,怕他做錯事。所以他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讀懂了《岳陽樓記》覺得滿紙興亡,感慨非常。由此悟到,文章哪能瞎寫啊,在大文豪那里,每一篇文章里都記載了一個文人高貴的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于憂患。不想我們現在的文人,喝喝咖啡就寫一篇文章,那有什么意思呢?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時而作?!皯n讒畏譏”,并不是小人多,誹謗我的多,我就不愛這個國家,就同我服務的這個政權離心離德了,這就不是君子所為。這是文人情懷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