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播出了由斯琴高娃朗讀的《寫給母親》一文,這篇出自當代文學大師賈平凹的文章,讓董卿不禁潸然淚下。我在熱淚打滾之時,也想到了逝去十七年的母親。粗識幾個大字的我也有了給母親寫寫文字的沖動。我雖沒大師的文筆,只想以此方式懷念我的母親,表達兒子對母親的思念,不辜負母親供我讀書識字。愿天堂的母親能夠感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的生話仍然是凄苦的。物資匱乏,生話貧窮,醫療設施低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背起了家庭重擔,經歷了千辛萬苦,撫養我們弟兄四個健康成長,成家立業。如果說父親是山,那么母親就是一條船,載著我們一家六口渡過苦難之河的船。 ? ?到了八九十年代,父親和我三個哥哥都外出打工,母親每天早出晚歸在田間勞作,耕田、播種、施肥、打農藥,猶如男人般的形象。為了讓我不眼饞,自留地里種的瓜果蔬菜比誰家都大都好吃。午后驕陽下,她汗流夾背忙著農活,幾近中暑,都不休息。晚上回家,她還在燈火下扎鞋底,織頭繩,只為我們能有一雙舒適的鞋,一件暖暖的衣服。
母親雖不識字,但每每當父親哥哥們來信讓我代回信時,她說的話都是那么樸實那么善良。糧食收了多少,棉花采了多少,養的豬有多大多肥……總之家里一切都好,從不讓父親和三個哥哥牽掛,倒是時時牽掛著在外的父親哥哥,念叨著當心身體,注意安全什么的。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不要懶,做做什么都會有的。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淳樸善良的、勤勞的母親,言傳身教,鞭策了我們兄弟四個,使我們個個成家立業,勤勞致富。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千禧年正當邁入新世紀,過上好日子時,母親患上了絕癥,離我們而去。想起母親彌留之際,那被病魔折騰時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那是一種撕心切膚之痛,那是一生最大的悲哀!我寧可相信母親睡著了,也不信是病魔奪走了她的生命。
一歲一追思,一年一周日。母親,如果有來生,希望下輩子我們還做母子,報答今生末盡的母愛之恩。愿天堂上的你無憂無痛,平安快樂。愿主保佑我們健康平安。
? ? 含辛茹苦母先亡,思念化作淚千行。親不待時子欲養,祭日之時倍思娘。謹以此文紀念我的母親,感恩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