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了,它是我國又一個傳統民俗節日。
從2008年起,端午和清明、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已列入我國的法定假日。
那么,端午節怎么過呢?當然要吃粽子了。
原來,端午只知道吃粽子,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那天,南方有些地方會有龍舟比賽。至于端午節的由來,為何用粽子紀念屈原等等,再不知道太多,也沒想過要知道。
2009年9月,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這個已被世界所重視的節日,作為中國人,自己本國的節日,又享受著這一天的假期,覺得再不知道都不好意思過了。
想到就要馬上做到,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有什么問題,網上一搜,答案就出來了。
輸入“端午節的由來”,一下出來了好多,看了看,文字介紹得挺復雜,內容又多有雷同。
我從中提煉稍加整理了一下,但還保留了大部分原話,如侵就刪。
一、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最初和二十四節氣有關。
夏至節氣,陽光、雨水充足,益于農作物生長,但同時也是蚊蠅滋生,疫病容易流行的時候。古人便選擇這天,舉行一些活動,是為提醒大家注意防病。
可夏至節氣每年并不固定,為了便于記憶,便選了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來舉行活動。
在古代,端與初意思相同,五與午字又相通。因此,陰歷的五月初午就成了端午節。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另外,過去的人們認為數字“五”不吉利,常稱五月謂“毒月”、“五日”則是“毒日”,因而五月初五最終被選定為提示大家趨利避害的時間節點。警示人們,防疫的時間已到,大家開始注意防病殺菌。
這才是端午節最初的真正內涵。
后來又有了“避五毒”等習俗。
也許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的伍子胥,孝道的曹娥,他們的忌日也恰恰是農歷的五月初五。所以,后來又發展說是為了紀念他們而有的節日。
不管是不是真是他們的忌日,還是后者加上去的,但這種傳說,已讓端午節變得更加富有內涵。
二、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
都知道是為了紀念屈原。
今天,我又重新了解了一下這個歷史人物。
網上看到一個版本,覺得文字介紹得挺好,就原文復制了過來。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端午節,用紙筆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太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后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太夫。
后來又傳說,屈原托夢,想吃飯團吃不到,都被蛟龍所食,人們就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于是便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還有一段文言文加翻譯,我也保存到這里。
《藝文類聚》卷四《歲時中》對此段故事的引用如下:“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一士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日:“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帶五彩絲及楝樹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地的人就用竹筒裝上米去祭奠他。建武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年號。建武年間,長沙有個人叫區回的,大白天看見個“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的,跟他講,區回經常祭祀他,他對此很開心,但是他們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龍搶走了。以后祭祀時可以改用楝樹葉把米包好,再拿五彩絲把它捆上,蛟龍怕這些東西,這樣屈原就能避免手慢無。于是區回就照他說的做了。后人的這些風俗,也都來自這里。
如今,因為有了端午假日,端午節這天,人們過得更加有了儀式感,吃粽子、佩香囊、掛艾草、賽龍舟。
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傳承下去。
節日因習俗而賦予了文化,因文化而源遠流長,它是我們古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祝友友:端午安康!粽香情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