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張生活過去得去,手里有點閑錢想做點公益,就在山區找了一個家境貧困的學生來資助。他和學生家長溝通,決定資助孩子到高中畢業,在孩子高中畢業前每年給他家里打一筆錢。第一年小張當面將一筆錢交給孩子家長,家長千恩萬謝。第二年打錢過去收到孩子父母的短信“謝謝”。第三年小張打錢過去,孩子家長沒有給任何回復。這時候小張認為孩子的父母態度冷漠,沒有一顆感恩的心,決定放棄自助。被孩子的父母評價道“你懂不懂什么叫做施恩不圖報?難道你做一點公益就要讓別人對你感激涕零?”
? ? ? ? 老陳在城市工作,經濟拮據生活壓力大,很少回家探望父母,只是偶爾給父母一點贍養費。親戚經常私下議論,堂哥甚至當面說他是不孝子。
? ? ? ? 這里孩子貧困兒童父母的話就是一種“道德綁架” ,而老陳表哥的話是一種道德譴責。把道德綁架和道德譴責單獨拿出來說反倒不好說,把它們做一個對比更能說清楚二者的本質。道德綁架和道德譴責同樣都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價別人。有的人否定一切對別人的道德評價,認為人沒有評價別人行為道德屬性的權利。這其實也是一種極端,合理的道德評價有利于道德準則在社會中發揮作用。道德譴責僅限于要求別人滿足最低道德要求,超出這個范疇就很容易成為道德綁架。
? ? ? ? 道德綁架和道德譴責中,道德譴責更合理。它們的差別在于,道德綁架是用道德的最高標準來約束別人,道德譴責是用道德的最低標準來約束別人。
? ? ? ? 其實“道德綁架”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一個女人說“女士優先”,一個老人說“給我讓座”一個受人幫助的人說“不過是舉手之勞”。他們都搞錯了自己說話的身份。一個男人禮讓女士,說“女士優先”這是拿高水平道德要求自己,做了好事紳士了自己。但是女人不能用這個“高水平道德”來要求男人。你只能要求一個人起碼恪守道德底線,不能要求一個人要做到道德最高標準。因為一個人的道德出于中等水平,是無可厚非的事。給老人讓座是道德高尚,不給讓也無可厚非。所以老人也無權要求別人“道德高尚”。別人舉手之勞幫了我,他可以說自己是“舉手之勞”但是我不能說這是舉手之勞,因為他自己可以對自己的奉獻輕描淡寫,而我沒這個權利。所以現在很多類似的話像“女士優先”不是沒有道理,不是過時了,而是被不該說的人說了。
? ? ? ? 回到第一個案例,對此事仔細度量。一個人做公益是因為道德高尚,希望別人知恩圖報是正常心理需求。“施恩不圖報”同樣是施恩者自己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目的是一樣減輕受恩者的壓力。然而受人捐贈者說這句話就顯得無恥了。希望別人“施恩不圖報”就屬于道德綁架了,這是要求別人高水平而不是要求別人合格。
? ? ? ? 簡言之,我們有權要求別人合格,但是無權要求別人高分甚至滿分。高分甚至滿分應該是對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