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的第一天,就想確定一件事情,為什么那個公眾號叫"新三好學生”?
說實話,也只是一時的一個想法而已,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也沒有經過研討分析,想寫一些內容,卻又不知道用什么名字好,又因為自己一直在學習,而且也有人說過,人的一生只有一個職業,那就是學生。
學生都了解,在學校的時候,每一年學校都會評“三好學生”,這是對一個學生的一種肯定,我還特意搜索了一下,所謂三好學生,是中國的學校給予被評選出來的優秀學生的一種榮譽稱號,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
因為已經不再是在校學生,又想以好學生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不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都要三好。三好的標準,適用性很強,可以在任何情況下作為一種標準來評價自己,所以一時就想了一個名字,“三好學生”。
那么,如何來定義“新三好學生”呢?
1
三好學生新定義。剛搜索了一下新三好學生,有關于這方面的相關解釋。
以往的三好學生是指德、智、體三個方面都得到發展。當今社會,賦予了“三好學生”全新的含義和評價標準:“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學生、在社會做好公民”。“好孩子”:“勤儉+孝敬”、“好學生”:“合格+特長”、“好公民”:“公德+責任”。
無論是從原來的德、智、體,還是現在的社會、學校與家庭的角度來評價學生,對三好學生的要求一點沒有變少,都是一個綜合要求的標準,在多方面綜合的優秀,才能稱得上是三好學生。
以上這些說法,都是針對在校學生的一種評價,是學生的一種榮譽,任何團隊或團體都有相應的榮譽稱號,同樣的獎勵,類似優秀員工等。
2
“新三好學生”微信公眾號(guthree333)的三好學生是指什么呢?
從以前對三好學生的定義來看,可以發現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這三個好都是形容詞,也就是這三個詞,都是一種現象,也就是一種結果,因為所有的現象都是一種結果,而不是過程。因為他們有了這個結果,才被評為三好學生。而很多人的誤區是,把現象當成過程,而不是結果。
隨著后來對工作與生活的理解和更多的思考,認為三好,更應該是一個動詞"好(hào)",就是強調去爭取的這個動作,或者說是持續的行動力。因為很多的結果,可能只是一瞬間,或只是一段的時間,而為了這個結果努力的過程,確是非常的漫長。
就像流星的華麗,只是一個瞬間,但為了剎那芳華,它可能要走很遠的路,才得以讓人看見。所以,想把新三好的“好”定義為動詞,強調行動的過程,表彰持續行動的狀態,畢竟生命也是一樣,大部分是在過程中,開始和結局都非常的簡單。
3
那么,新三好的“好”如何來定義?
通過最近的學習、思考與持續行動,總結出新三好(hào),應該是好學習、好分享、好思考。
001 好學習。
“獲取更多知識幾乎是我們開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學習能力”也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我們通過學習獲得了進步、成長、習得各種技能、研究未知領域,甚至最基礎的直立行走,也是我們學習得來。
好學習,應該有能力去學習我們所需要的任何知識。《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有關于學習的深刻解讀。
了解學習過程。所有的學習過程從進展方式上來看都是類似的,但它并不為所有人了解。一個說不上太蠢但也足夠蠢的幻想是: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斷地進步。
實際上,在學習的時候,進展和時間的關系肯定不是線性的: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個關系曲線更可能是階梯狀的:學習過程中有很長時間一點進展都沒有,但從某一刻開始突飛猛進,而后又是長長的一段所謂的“平臺期”。事實上,這個階梯可能并不顯示得那么陡峭。階梯的每一級可能是這樣的:在學習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會有一段時間進展緩慢。
好學習,只有經歷積累的過程,“量變到質變”的效果才會出現,才有可能突飛猛進。
002 好分享。
好分享,人人都需要分享,分享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得。尤其在學習過程中,更需要去分享,因為教是最好的學,把自己學到或接收到的最有價值的內容快速的傳遞給別人,一是有助于自己的學習理解,二是可以驗證自己的掌握程度,也就是一種分享,同時也提升了個人的影響力。
賴恩.克雷默在《如何締造影響力》一書書中提到,通過分享可以提升影響力的諸多相關內容。
人們之所以需要分享,是想要獲得一種身份的認同感。
信息時代建立個人品牌變得很重要,我們分享了什么樣的內容,決定了我們會建立什么樣的個人品牌。
把分享作為商業之道進行分享營銷。一個人的個人品牌,等于別人如何評價你分享的信息內容和信息來源。如果你的用戶愿意分享你的言論,等于他們信任你分享的內容和你信息的來源。
只有觸動了人性的內容才值得被分享。把握分享時機的標準就是,受眾是否會“產生共鳴”。
當所有人都可毫無顧忌地瀏覽信息并且隨時分享自己的信息,我們才真正變成一個整體。我們將會有能力做到任何事,從縫補褲子上的一個小洞到讓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喝上純凈水。屆時我們會非常清楚一件事該由誰去做。
003 好思考。
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句型,“你再想想……”、“認真思考一下……”、“好好總結總結……”等等。
“思考,更準確地說,獨立思考,只不過是從別人那里知道一個結論的時候,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結論的過程有沒有漏洞,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結論到底有多少道理的過程。這個過程沒那么復雜,也沒什么玄妙, 不過是一個正常的有腦子的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
通過幾個月的深入學習、思考,并把思考的內容記錄下來,會發現自己在思考的層面有很多可以進步的地方,在今年的九月份,也學習到了一個新的詞匯“元認識能力”,而且作者提到這種能力也是一個人應該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公眾號“學習學習再學習")。
這也是關于思考的一個概念,簡單點說,就是把思考過程當成思考對象的一種能力。說起來可能比較復雜,實踐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付出。但至少開始理解,并能逐漸地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受益于思考,所以認為好思考,是新三好的標準之一。
反思能力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之一,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常說“光想是沒有用的”,因為反思的結果并不一定有價值,很可能頂多是“感悟”,離“道理”還差十萬八千里。
……
別人說的都沒有用,只有自己想到的、做到的、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新三好學生”,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用好學習、好分享、好思考的標準,來倒逼自己成長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