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數字貨幣陷阱
比特幣的暴漲讓人們對數字貨幣充滿幻想,但實際上,真正有應用價值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只是極少數。虛擬貨幣的幾個共同特點:注冊免費得礦機,給推廣人適當的收益;即使在下跌過程中,也是不斷的宣傳正是大家進場的好機會。實際是以數字貨幣為幌子來進行傳銷。
如:五行幣、亞盾幣、維卡幣,打著虛擬貨幣的旗號,借助快速暴富,發橫財等令人心動的承諾,通過微信群,社交軟件群,公眾號進行洗腦,招搖撞騙。幾個月內就成功募資50億元,轉瞬價格歸零,官網也無法打開。
六,消費返利騙局
通過互聯網第三方平臺介入商家和消費者的交易過程,許諾在平臺的消費額度部分返回。影響范圍最大,造成后果最嚴重的是“萬家購物”案。擁有近200萬會員,涉案金額達240億。
七,理財產品詐騙
理財產品詐騙往往許諾高收益,利用投資者貪圖高收益的心理來謀求其本金。理財產品詐
騙往往借助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進行,或注冊假基金、假民營銀行來忽悠投資者。最為常見的形式是銀行理財飛單,即銀行員工被投資公司的高傭金所吸引,私自與其他投資公司“勾結”,以銀行的名義出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并過分夸大收益加以蒙騙,導致投資者上當其中涉案規模最大,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金賽銀基金事件。60億元的兌付危機,原因竟是平安人壽業務員“接飛單”的形式,讓深圳金賽銀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打著平安保險擔保的幌子,而投資者的購買理財產品的錢實則進入了金賽銀負責人的私人賬戶。
八,合伙人或原始股騙局。
通過邀請投資者成為公司合伙人或向投資者虛稱企業已經或者即將上市,發售原始股的方式,非法集資。在“人無股權不富”的投資概念沖擊下,高回報、一夜暴富、上市公司的虛晃光環都給非法集資穿上了黃馬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晉系事件。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通過以上的種種騙局和案例,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承諾虛高的固定收益。而事實上,這是違反我國有關監管規定的,一切剛兌都是不靠譜的,也是不存在的。
真的當你覺得一個投資產品可以躺著賺錢的時候,你的錢袋子可能已經被人打開了。
金錢不是萬惡之源,貪才是!感恩所有,為愛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