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太極拳拳架的基礎(chǔ)分析——立身中正與人體平衡

太極拳拳架的基礎(chǔ)分析——立身中正與人體平衡

2018-02-02?和美太極

《和美太極》中國專業(yè)太極微刊


?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十三勢者,分棚、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

棚、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

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上段是王宗岳所著“太極拳釋名”,以此說明太極拳名字的由來。

棚、捋、擠、按,采、挒、肘、靠,被稱為八門勁法;

進、退、顧、盼、定,則是五種步法或叫身法,

它們合起來稱為八門五步。


把太極拳中的這些動作與八卦、五行相聯(lián)系起來,是古人為太極拳所找的哲學上的依托。實際上,不明白八卦和五行,并不影響我們?nèi)ダ斫夂褪褂锰珮O拳。若硬要從八卦、五行中去尋找太極拳的根源,反而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就太極拳的八門五步來說,棚、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確實是概括了太極拳的行拳特點,且棚、捋、擠、按,采、挒、肘、靠,被,這八門勁法,是練習者需要循序漸進的學習內(nèi)容。而進、退、顧、盼、定,的行拳身法(或叫行拳步法)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其中最后一勢“定”,是從練拳的初級階段一直到最高級階段,都必須留心注意的。

“定”也叫中定,下面我們看看“中定”如此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1、太極拳的無極式——立身中正與人體平衡


太極拳是對敵搏斗之術(shù),屬于中國武術(shù)的上乘功夫,因其勁道隱藏于內(nèi),從外形上不容易看出發(fā)力的動作,卻能觸敵而發(fā)出丈外,猶如閑庭信步,制敵于無形。因此太極拳被稱之為內(nèi)家拳。

太極拳的技擊方法與稱之為外家拳的少林功夫和國外所知的種種格斗法都完全不同,太極拳家在遭受對方襲擊時,決不采取上架,下檔,左右格打的方式,亦不采取相互頂抗的拼力形式。而是用手輕輕的沾上對方進攻來的肢體,順其方向,引其落空,在對方落空失重的瞬間順勢打出。這便是太極拳與其它格斗術(shù)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引勁落空,借力打人。

這里引出太極拳對敵的基本思想:以自身穩(wěn)定的狀態(tài),引導對方到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再打之。

請看下面例子:

對方一拳擊來,此時對方的拳,手臂處于運動狀態(tài),有一定速度和動能。如果此拳擊中目標,則動能轉(zhuǎn)化為傷害機體的沖力,手臂的運動會在動能完全釋放后最終停止。如果此拳沒有擊中目標而被躲過,則手臂會繼續(xù)沿速度的方向前進。直到手臂受到身體長度限制的拉力而停止運動。如果出拳時的動作太大,會導致運動的動能增加,身體重心垂線可能移出支撐面外,從而需要更大的阻力來讓人體停止運動。從拳擊落空到停止運動的這段時間,就是太極拳的引勁落空,借力打人的時間。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此時順運動方向打出,只需要很小的力就能產(chǎn)生很好的效果。

正因為有以上的認識,人體穩(wěn)定性的研究就成為太極拳極其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

根據(jù)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先要明白在靜止狀態(tài)下的一些相關(guān)問題。對太極拳的無極式的分析,或者說對人體站立的力學分析將會幫助我們清晰的理解這些。

各流派的太極拳都以無極式作為太極拳套路的開始。所謂無極式就是人體自然站立,雙腳平行分開一肩的距離或腳跟靠攏,雙手自然下垂,目視正前方。外形與立正站立類似。

?(無極式)

先作受力分析:1.人受到重力的作用。2.地面對人的支持力。3.地面和腳的摩擦力。

人體重心的垂線在兩腳圍成的面積之間,這是人體保持平衡的最重要的條件。因為一旦人體重心垂線落到兩腳圍成的面積之外,就會受到重力的作用向地面運動,同時因為失去腳腿的支持而無法恢復到平衡狀態(tài)。(兩腳圍成的面積起到支撐人體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支撐面。)

當人體雙腿直立時,重心垂線一定在兩腳圍成的支撐面內(nèi);當人體單腿站立時,重心垂線一定在支撐腳所圍的面積之內(nèi);更多精彩微信搜索和美太極,當人體用四肢爬行時,則重心垂線一定在與地面相接觸的肢體部分所圍成的面積之內(nèi)。

支撐面和重心是人體保持平衡的重要因素:支撐面越大,人體就越容易保持穩(wěn)定,也就是穩(wěn)度越大。重心越低,越靠近支撐面,穩(wěn)度也就越大。重心垂線在支撐面上的落點越靠近支撐面的中心,穩(wěn)度越大。

有些時候,當重心垂線沒有直接落在支撐腳上的時候,人體還需要腳底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來保持重心垂線的穩(wěn)定。

把以上所說通俗的講來就是:保持人體平衡的最好方法是讓人體重心的垂線保持在腳底的支撐面內(nèi)(腳所圍成的面積),并且盡量靠近支撐面的中心位置。

太極十三勢中的最后一勢“中定”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拳從一開始就鍛煉人控制重心的能力,整個行拳過程中重心始終保持在支撐面內(nèi),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人會自覺的形成讓重心不出身體之外的習慣,并且人對自身的控制能力會得到增強。所以有報導說老年人通過太極拳的練習后會減小跌倒的機率,這當然不是信口胡謅的。

增大腳所圍成的面積是保持人體平衡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陳式太極拳通常采取比較低的身架,同時兩腳分得比較開,這就是陳式太極拳傾向于低架的原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兩腳拉的太開,人是更穩(wěn)定了,但移動轉(zhuǎn)換的速度就會變慢,招式的變化就沒有那么快了,所以太極拳并非是架子拉的越低越好,在穩(wěn)定與變化當中需要取得一個合理的平衡才行。

知道了人保持平衡的條件后再談論如何打人是不是就太簡單了,只要讓平衡條件不成立就可以了,這里就不多費筆墨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武林中的一則軼事,它與剛剛討論的人體重心有關(guān)。

據(jù)說有一次孫祿堂先生在上海參加一次武林會議,在座的有數(shù)百位武林人士。大家都想見識孫先生的輕功絕技,孫先生因為推托不過,就表演了一個輕功入門動作,并說這個是輕功基礎(chǔ),練會了這個動作,飛檐走壁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這個動作看起來很簡單,就是走到墻邊,用右腳和右肩貼住墻,然后左腿抬起在空中十幾秒鐘后再還原。據(jù)說當場的所有人,包括杜心武、劉百川、尚云祥、薛顛、楊少侯、楊澄甫、李景林等當時的大名家都沒有能做出這個動作。

大多數(shù)人因為孫先生做了這個動作就認為他是中國功夫最高的人,而其它的名家心中恐怕更多的是不服氣,只是事實擺在眼前,不得不低頭罷了。這個故事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它是否真實?現(xiàn)在恐怕無法驗證,我們關(guān)心的是這個動作成立的可能性和條件,下面用力學的知識來分析一下這個動作:

(單腿獨立)

注:這張圖看起來可能有些奇怪,因為左腳下的板凳被處理掉了。事實上,沒有人能完成這個動作

先看無極式這張圖片,從正面來看,正常站立的人體是一個沿中軸對稱的圖形,所以,人體的重心在中軸線上,具體位置大概在腹部周圍。當人體張開雙腿站立的時候,重心就落在中軸線上,所以人體容易保持平衡。

再來看單腿獨立這張圖片,人體要單腿獨立的時候,就必須把重心的垂線放到獨立的支撐腿上,由支撐腿完全承擔身體的重量,另外一條腿才能抬起。

而當一個人的右腳和右肩同時靠墻的時候,因為墻體的阻擋,人體的重心垂線無法完全擺放到右腿上,所以左腿必然無法抬起。

原理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那么孫祿堂先生是如何做到的?

可能做到的方式有兩種,1改變?nèi)梭w重心的位置。2通過外力來平衡掉重力的影響。

先說第一種方法,人體重心的位置是可以被改變的,只需要通過改變身體或四肢的相對位置,擺成不同的形態(tài),重心的位置就會隨之而改變。比如體操運動員在跳馬落地后,經(jīng)常會利用手臂,頭,或腿的彎曲及擺動來維持身體的平衡。

孫先生如果要通過改變重心的位置來完成這一動作,也只能通過這個方法而已。但我們知道,當一個人的右腳和右肩都靠墻的時候,右邊的身體運動空間被墻壁所限制,而身體左邊無論做什么動作都無助于身體重心移向右腿。因此,在這個特定的姿勢下,重心的垂線還是在兩腿之間,所以左腿仍然不可能抬起。

再看第二種方法,如果我們在頭頂?shù)跻粭l繩索并用手拉住,這時重心的垂線還是在兩腿中間,其中一部分的重量由右腿承擔,另外一部分重量由手對繩索的拉力平衡,所以左腿可認為沒有受到重力影響,因此左腿可以抬起。如果不利用繩索,而另外叫人施加一個由左肩指向墻壁的水平力,利用其產(chǎn)生的向上的摩擦力同樣可以平衡掉重力的影響,這個動作也可以完成。

有解釋說孫先生能完成這個動作的原因,可能是功夫練到極高的階段,所以產(chǎn)生了人體生物磁場從而抵消了重力的影響(用的是第二種方法,只是改用磁力來提供這個外部支持力)。這種說法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理論或行為可以證明人體的生物磁場強大到能抵消自身重力的程度。我們所知道的事實是:沒有人可以僅僅通過意識的控制或人體生物磁場的運用,去撿起地上一根小小的繡花針。

很多故事都在傳播的過程中喪失了它的本來面目,被人們添油加醋的重新描繪。為了尋找真相,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帶著懷疑的眼光去思考問題,始終把握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把一個普通的武術(shù)家說成了神仙,把一種實實在在的武術(shù)搞成了巫術(shù),除了滿足某些人的癔癥之外,只怕再沒有什么實際的用途了。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身法要領(lǐng)中的綱領(lǐng)

和美太極?今天

《和美太極》中國專業(yè)太極微刊



? 長期以來,“立身中正”都是被當作太極拳的基本要領(lǐng)而出現(xiàn)在各種現(xiàn)代太極拳著作和教學要求中。立身中正是“太極拳練習基本要領(lǐng)”,立身中正的具體要求是“練拳過程中始終保持身體正直,中正,不能前傾后仰,左右歪斜,要保證尾閭和脊椎成一直線,處于端正狀態(tài)”。

拳家們歷史強調(diào)“虛領(lǐng)頂勁”為法,但具體理解和做法卻五花八門。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傾向:一是重形重勁,一是重神重虛。


重形重勁者是主張,“頂”。不但要形頂,還要力頂、勁頂。

“形頂”,是注重頭形的立頂。如收直項、百會沖天,后腦直射、耳輪上沖,還有“提頂”、“吊頂”、“懸頂”等等說法。有的老師要求學生要意想頭上頂著一碗水,不能灑出一點。為了練習這種頂?shù)墓Ψ颍坏緲俄敗⑿屑茼敚呗芬惨敗?/p>

“力頂”,是主張拔頭提氣、以頭領(lǐng)身、力透毛發(fā),把個腦袋頂?shù)挠舶鸢稹⒔┖鹾酢?/p>

“勁頂”,則主張“內(nèi)勁沖頭”。要求在發(fā)(放)勁時頭上要有沉、重、脹、憋之感。并說這就是勁,是真正的內(nèi)勁。光有“外勁”去頂不行,還必須加上這“內(nèi)勁”才是“真功夫”。

太極拳的虛領(lǐng)頂勁,實際是不要“頂勁”,而是要“神頂”,其形為虛,神為實;神為主,形為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觀點:清輕之氣上升,重濁之下降,乃蓋天地形成之理,萬物不可越出此理。依太極拳架的傳統(tǒng)說法或當今的大眾說法,都主張上虛下實。即清輕在上、重濁在下,總之,頭乃清輕之府,思維重地,精神之宅,斷不可將勁力、氣血填實之。

那么怎么樣才能獲得虛領(lǐng)頂勁之形呢?訣竅是極簡單、極樸素的自然之形。就是平平常常的將脖子豎起來,把頭放正即可。務要保持一種自然之態(tài),不需要任何做作,不需要絲毫的勁力貫注,不需要任何的細微“藝術(shù)加工”。

虛領(lǐng)頂勁之意則是精神領(lǐng)起。謂之“神領(lǐng)”其意有二:一是正頭豎項之形是用精神領(lǐng)起來的;其二是頭上的精神一定要飽滿,謂之神貫頂。行架時,若精神不能領(lǐng)起,就會萎靡不振。疲塌懈怠,不但“心靜用意、神為主帥”成一句空話,就連拳架之形也不能維持。所以,有了“神貫頂”才算獲得了太極拳之魂。

如何才能實現(xiàn)神領(lǐng)?

首先是心意在神而不在形,在形則生力,生力則入旁門。

其次是神斂于內(nèi)不可外馳。一心在拳,全無雜念,心里“沒”了許多事,連自己的頭也忘掉了,才可以真正實現(xiàn)用意不用力,才能向純以神行境地邁進。

第三是防止“內(nèi)勁”沖頭。我們練拳時總覺得體內(nèi)有一種勁力或說“內(nèi)勁(或說氣血)在聚散運行。合勢時,即所謂蓄、吸、吞之勢時,“內(nèi)勁”由四梢收至腰脊,出現(xiàn)氣貼背之感。此時頭易豎起,輕利清醒,無可多慮,當開勢時,即所謂發(fā)、吐、呼之勢時,隨身勢下落,氣沉丹田,向上的“內(nèi)勁”則向兩肩臂和頭上運發(fā),這時五梢兩手、兩足和頭,會出現(xiàn)沉、重、脹、憋之感。若四肢有此感尚可,但頭上乃清輕之地,斷不可有!有則生弊。如何才能防上“內(nèi)勁”沖頭呢?當“內(nèi)勁”山腰腹達脊背上行至大椎時做一下豎頭升頂之想,就不會再產(chǎn)生沉、重、脹、憋之感了。我把這種化實為虛的“豎、升”之想,冠之名曰“化勁為神”。細細體悟這種“化勁為神”的感受,實在是一種常人事受不到的神仙之受,是極舒服的一刻,如縷青煙,如系白云、如帶素練揚飛蘭天。

第四是兩眼平視,以主平衡。頭的平衡提攜全身平衡穩(wěn)定。身勢搖晃趔趄,勁力不能順達,呼吸不細不勻,均與丟頂、丟神相關(guān)。頭上失卻了輕靈就會頭重腳輕。太極拳因為是拳,人們就把眼神往手上捆,提出“眼隨手運”,甚至要求眼睛盯手。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眼神的低視、仰視,斜視和近視的交替,從而引起頭的低、仰、歪、斜之病,這是“丟頭”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以眼神保持平遠視僅僅在手經(jīng)過“視區(qū)”時顧它一下,超出了“視區(qū)”就不再管它,即可保持豎頭不丟,讓頭保持了一種相對的靜態(tài)(外形)。

排除了肢體作勢和行氣用勁對頭部的干擾,讓頭部能夠統(tǒng)領(lǐng)周身,真正成為形神意氣的司令部,上身中止就有了保證。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要貫穿始終的要領(lǐng)嗎?

浦漢健?和美太極?今天


長期以來,“立身中正”都是被當作太極拳的基本要領(lǐng)而出現(xiàn)在各種現(xiàn)代太極拳著作和教學要求中.最近出版的一本由余功保編寫的《中國太極拳辭典》中說,立身中正是“太極拳練習基本要領(lǐng)”,并說,立身中正的具體要求是“練拳過程中始終保持身體正直,中正,不能前傾后仰,左右歪斜,要保證尾閭和脊椎成一直線,處于端正狀態(tài)”。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領(lǐng)嗎?是練拳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的嗎?

翻開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太極拳術(shù)》(陳微明著),其中有“楊澄甫口述”、“陳微明筆述”的《太極拳十要》,依次為:

虛靈頂勁;

含胸拔背;

松腰;

分虛實;

沉肩墜肘;

用意不用力;

上下相隨;

內(nèi)外相合;

相連不斷;

動中求靜。

顯然,在《太極拳術(shù)十要》中不包含“立身中正”。

我們知道,太極拳是內(nèi)家拳。那么其它內(nèi)家拳中是不是講“立身中正”呢?

翻開《形意拳十四要則》,其中清楚地寫道:

一、胸寬腹實;

二、虛靈頂勁;

三、含胸拔背;

四、 沉肩墜肘;

五、急起急落;

六、虛精實靈;

七、上下相隨;

八、陰陽結(jié)合;

九、內(nèi)外如一;

十、相連不斷;

十一、動中求靜、靜能治動;

十二、用意不用力,意能使力;

十三、尚守不尚攻,守能御攻;

十四、尚柔不尚剛,柔能克剛。

顯然,在《形意拳十四要則》中也不包含“立身中正”。

我們再往前追溯。翻開李亦畬手書、郝和珍藏的《太極拳論》原文影印件,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太極拳論》的第三篇《身法》中只寫有“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騰挪、閃戰(zhàn)”,還是沒有“立身中正”。可見,在傳統(tǒng)太極拳或形意拳中都不僅不把“立身中正”作為身法,而且還不當作練習要領(lǐng)來看的,更沒有要在練拳過程中“始終保持”的說法。

這么說,是不是就不要“立身中正”呢?當然也不是。因為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有這樣的記載:

“1、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cè)或俯仰,所謂要頂頭懸~”

2、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梁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zhuǎn)腰之活動,初學時節(jié)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于板滯,功夫雖深,難以得益致用矣。”

——這段文字如此清楚明確,既講了“身軀宜中正而不倚”,又指出“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zhuǎn)腰之活動”。這難道不就是告訴我們,在運動過程中或在開合變化時,身軀是不宜中正的嗎?并且,楊澄甫大師還告誡我們,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將會“日久難改”、“流于板滯”;雖然看上去功夫很深,但“難以致用矣”。

凡是稍加思考和稍有武術(shù)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楊澄甫所談的“身軀中正”是有條件的,不是“始終”貫穿的。

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在這里楊澄甫只提“身軀中正”,同樣不提“立身中正”。這里有什么講究呢?先讓我們看看“立身中正”在太極拳論中的位置吧。

我們知道,武禹襄在“身法”中沒有說過要“立身中正”,而在《打手要言》中說了,并且一共說了兩次。“第一次是在《打手要言》開頭的第三句,叫“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另一次是在此文后面談發(fā)勁時說的“立身須中正不偏,能支撐八面”。

我們看李亦畬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其中只字未提“立身中正”。

我們再看《拳論》中的其它篇章,同樣沒有提。

因此把“立身中正”提到“要領(lǐng)”和必須貫徹始終的講法是沒有根據(jù)的,又沒有實際意義的,是錯誤的。

這種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理解上的錯誤;二是個別“權(quán)威”人士別有用心的誤導。

從理解的角度講,把“立身中正”作為在一定情況下對身體姿勢的一種要求,這是正確的。然而把一個“在一定情況下”的要求,延伸為在打拳過程中“始終”要遵守的原則和要求,則是錯誤的。事實上“立身中正”從來不是走架打手行工的過程始終必須遵守的原則和要求,而是特指在走架打手行工的過程的某一種行動之前要注意的姿勢。

立身中正的立,原義是住的意思(見《說文解字》),住,就是停留、停止、靜止的意思。立也是站。站和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同義的。如:“立住”就是“站住”。習慣上也有“雙足為站,單足為立”的講法。如“更雞獨立”,是一只腳直立,不是指“雞”的兩只腳都站著。但無論是立是站,還是住,都是指靜止、停止的狀態(tài)。

立身,是指走架打手或行工之前要調(diào)整好姿勢;

中正,就是要站穩(wěn),控制好重心;

安者,靜也。是指要平靜,鎮(zhèn)定,穩(wěn)定。亦即內(nèi)家拳所謂“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者也;

舒,則從容不迫之謂也。

走架打手行工三者,雖然互有聯(lián)系,但有區(qū)別,其練習之側(cè)重點也不同。走架即打拳,俗稱盤架子。其習練以技法為主,屬武練。是個人單獨操練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操練中,當快則快,該慢則慢;可以快慢相間,全憑技法之需要。其中,間或有發(fā)勁動作。打手是指推手,是兩個人配合進行的練習進身用招的訓練方法。假如是您一個人,那么無論練得多么起勁,恐怕也不會被人認為是在練打手。李亦畬說,“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點明了走架和打手二者之間的不同之所在。那么,行工是什么呢?與以上二者如何結(jié)合呢?行工就是練功。太極拳快打為拳,慢打為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太極拳是拳也是功,是一種動功。工,在這里就是功。行工屬文練,即慢拳。它講究意念、呼吸、動作、速度相互配合;它以動作為導引,以鍛煉內(nèi)氣、增強內(nèi)勁為目的。久練之,可以增強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陰陽平衡。行工和走架在現(xiàn)代太極拳練習時常常難以區(qū)別,主要是看速度和發(fā)勁與否。

專練行工可以健身,故《十三勢行工歌訣》中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之說。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練太極拳僅僅是健身,或只能健身。我在《傳統(tǒng)太極拳的文練和武練》中講了這兩種練法的異同及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指出“有功無技難成藝,有技無功渾身空”,文練和武練不可偏廢,也不能截然分開。李亦畬在《走架行工打手要言》中說,“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shù)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這是典范的功技合一練法: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慢中有快,快中有慢。表現(xiàn)了太極拳“走架即行工,行工即走架”的特點。也就是內(nèi)家拳所謂“打拳即練功,練功即打拳”的功技合一的特點。而不能以為辛亥革命后的那種一味文練就是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除了文練還有武練。

用《十三勢行工歌訣》解釋《打手要言》,即武禹襄在打手中融進了行工的要領(lǐng)。《十三勢行工要言》中只有“尾閭正中神貫頂”的要領(lǐng),沒有“立身中正”的說法。《打手要言》中第一次提及“立身中正”是指什么呢?它是指打手之前要站好姿勢,從容不迫,所以強調(diào)的是“中正安舒”;第二次提“立身”是在發(fā)勁之前,所以用“須”字強調(diào)中正“不偏”。可以明確地看出“立身中正”是有針對性的。那種把“立身中正”理解成“練拳過程中始終保持身體正直、中正,不能前俯后仰,左右歪斜”的說法不僅是認識上不符合其本義,也不符合打拳過程中的實際情況。

讓我們先看看楊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的拳照。只要稍微認真一點就不難看出,無論是他早期的武練拳架還是后來的文練拳架,在做攬雀尾的棚勢、擠勢,海底針的采勢,以及指襠捶、下勢等動作時,上身都是前傾(前俯)的。有人以為只有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打拳有身姿前傾(前俯)的動作,這是片面地理解“立身中正”的結(jié)果,也是不懂武術(shù)(包括太極拳)身法和少見多怪的結(jié)果。

為什么在打拳時有時會身體前傾(前俯)呢?這是由于技法的需要。因為任何拳勢都是為技擊服務的,都是技法。技法中需要前俯就應該前俯,需要后仰就應該后仰。劉晚蒼先生在《太極拳架和推手》中解釋“披身踢腳”一勢時說:“身體向后傾斜作斜披姿勢,起腳前踢,稱為披身踢腳。”他在書中所附的此勢拳照后仰得幾乎與地面平行。

試想,怎么可能一套太極拳打下來始終直著身子?怎么會沒有俯仰伸屈?可以說那種沒有陰陽開合、沒有避讓、沒有俯仰伸屈的練法是錯誤的,就是楊澄甫批評的“流于板滯”。楊振鐸先生曾批評林秋萍練太極拳多年而在做摟膝拗步等動作時上身太正太直。這個批評是完全正確的。可以看作不僅是針對個別人的批評,并且是對整個太極拳界對“立身中正”的誤解的批評。

談到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到顧留馨先生在立身中正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說實話,顧留馨先生是值得我們尊重的一位有著突出貢獻的太極拳家。多年來我一直不愿寫“立身中正”的誤解問題,與我對其本人的尊重有關(guān)。但是,如果我們再不澄清事實,還“立身中正”的本來面目。我們將不是對個別人的態(tài)度問題,而是對太極拳本身不負責任了。顧留馨先生在《太極拳術(shù)》一書的59頁“身法中正”中寫道:

“太極拳的身法,主要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按:此處行文有誤,原文應為“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或“發(fā)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撐”。),處處不使身體各部散漫失中,要表現(xiàn)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和順的形象。前進、后退、左旋、右轉(zhuǎn)時,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zhuǎn)換,自頭頂、軀干至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垂直線(“上下一條線”)。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點”。在這里,顧留馨先生已提出了“自頭頂、軀干至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垂直線。”,并稱之為“上下一條線”。

然而他又說:“但是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有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只要仍然保持虛領(lǐng)頂勁的原則,這就是所謂“中正之偏”。

我們已經(jīng)無法想象顧留馨先生在寫這幾段自相矛盾的話時確切的內(nèi)心感受。不過可以肯定,作為一位武術(shù)家、著名的太級家,他是完全知道并懂得自頭頂,軀干至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垂直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于是又提出了“中正之偏”的新論,以圖彌補前說。然而,人們似乎只“青睞”前一段話,而無視他后面的補正。

其實,早在1959年7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國家體委審定的《武術(shù)規(guī)則》中,就肯定了在行拳的過程中身體在一定情況下應該前俯。當然得有個“度”。例如,其中126頁對“栽捶”的規(guī)定是“身體前傾不得超過30度”;128頁對“海底針”規(guī)定“上身前俯不得超過45度”。這些規(guī)定無疑是正確的,合乎理法的。怎么能說“立身中正”是要練拳過程中始終保持身體正直、中正,不能“前俯后仰”呢?現(xiàn)在的《武術(shù)規(guī)則》是否改為不準前俯后仰了,我不清楚。如果改成不準前俯,肯定是錯誤的。說明修訂者不懂太極拳身法。照此要求,那么倘若楊澄甫轉(zhuǎn)世真要重新學習太極拳了,否則參賽怕是拿不到及格分的。也難怪有人看可了董英杰先生半個世紀前的錄象,竟說他沒有“立身中正”,真叫人不知說什么好。

對于立身中正的誤解所引發(fā)的爭議,最多的莫過于對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先生在做摟膝拗步時上身前傾的問題。有人認為“在太極拳理論和實踐上,斜中與立身中正相違”。這是因為不懂太極拳的身法原則和內(nèi)家拳身法要領(lǐng)造成的誤解,是把“立身中正”當成是太極拳要領(lǐng)造成的錯誤認識。有人甚至拿出宗師學生的拳照作比較,以為宗師錯了,學生是對的。這是十分典型的因誤解立身中正內(nèi)涵和不懂內(nèi)家拳身法和步型造成的結(jié)果。其實,上身正直與前俯后仰或側(cè)倚束展等都是太極拳的身法,即太極拳《身法》中騰挪閃戰(zhàn)的具體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都是根據(jù)走架、打手、散手技擊之需要而擬定的技法。吳鑒泉宗師在做摟膝拗步時的步型,是內(nèi)家拳中固有的一種弓箭步,叫牮柱式弓箭步。這種弓箭步對身形就是要求自頭至后足如一直桿,上身前傾;步型上雙足尖均向前,成川字步;前腿弓后腿直,前弓之膝與足尖上下垂直。曾有人擔心此步型會損傷膝蓋。那時因為擔心者按楊式大弓步之步幅來揣摩的結(jié)果,帶有濃厚的主觀臆斷性。他們不了解傳統(tǒng)太極拳中拳架大小是和步幅大小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大架的弓箭步兩足之間約距離三足長,故后足尖必須外展,不能朝前;而中架和小架只有二足和一足左右的距離,只相當于向前邁出一步,跟正常走路的步幅大體一樣,是不會傷膝的。請想一想,你正常走路會傷膝嗎,正常的一步邁出去,后足尖要外展嗎?內(nèi)家拳多為小步幅,是“打人如走路”的內(nèi)涵之一。如果連這些內(nèi)家拳的基本常識都不清楚,還奢談什么太極拳是內(nèi)家拳呢?須知,內(nèi)家拳都是小步幅,這是由于小步幅便于重心轉(zhuǎn)移,進身速度快,有利于發(fā)揮近身短打這個內(nèi)家拳的技法特點而決定的。“步大勁塌”。弓箭步太大,重心移動慢,在實踐中要吃虧。正是吳鑒泉宗師采用牮柱式弓箭步和俯仰、側(cè)正、斜直、束長(縮展)等靈活多姿的身法,才進一步豐富了太極拳的技法,加快了朝內(nèi)家拳邁進的步伐,推動了太極拳的發(fā)展。

至于吳鑒泉宗師早年那位學生的拳照上身較直(正),是因為他當時是為了健身才求學太極拳,主修行工,對其它內(nèi)容知之不多,而且也僅僅是“摟膝拗步”、“海底針”等拳式的定勢上身較直而已,在其做“ 野馬分鬃”、“斜飛式”等拳式時,上身也是傾斜的,怎么可能在一套拳中“始終”保持上身正直中正垂直呢,有必要嗎?

把立身中正當成身法,并以為貫穿于走架打手行工之始終的觀點,除了沒有根據(jù),不符合理法實際,也是不準確的。這一方面是誤解了立身中正的本義,另一方面是誤解可太極拳中身法的確實內(nèi)涵。因此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身法,其次要明確方法和要領(lǐng)的關(guān)系。

什么是身法?在武術(shù)中,身法主要指打拳時身體在各種運動樣式(即技擊)中的方式方法及其要領(lǐng);通常特指方式方法。

講身法,先要明確身體的概念及其在武術(shù)中是指什么。因為身體這個概念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包括頭顱、軀干、四肢在內(nèi)的整體。《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稱之為“一個人或動物的生理組織的整體”;二是指人體軀干部分。《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說“有時專指軀干和四肢”。但在武術(shù)訓練中主要指人體軀干部分,并不連帶“四肢”。在醫(yī)學上通常也不連帶“四肢”。比如說“我身上不舒服”,一般不是指四肢上有什么不舒服。武術(shù)上的四擊八法十二型,統(tǒng)稱“二十四要”。其中的“八法”指“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可以看出,這里的“身法”是不帶四肢和頭顱部分的。有的武術(shù)著作將“身法”分為身和法。這是把身法分為方法和法則兩部分來講的。其實,身法中已經(jīng)包含方法和法則這兩個層面的東西。在武術(shù)中身法屬于技法,故重點在講方法,而將法則放在“要領(lǐng)”中另外講述,如形意拳除了十四要則,另有“身法”。

應該明白:法則(要領(lǐng))是貫穿始終的規(guī)則性原則性的要求;方法是針對具體情況而采取的間或性的手段,它不貫穿始終。

“太極拳十要”和“形意拳十四要則”中都有“涵胸拔背”、“沉肩墜肘”等要求。這些要求是從整體上講的,要貫穿始終的法則要領(lǐng),而不是方法。

《太極拳論》中的“身法”,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身法,或者說它不是習慣意義上的身法。因為它含有方法和要領(lǐng)兩個層面上的內(nèi)容,不利于解釋。其中“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六項為法則、要領(lǐng),是所有內(nèi)家拳在行拳過程中“始終”要遵循的;“騰挪、閃戰(zhàn)”則是方法,是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的具體手段。你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一套拳中始終騰挪閃戰(zhàn),因此方法有間或性(暫時性)。

當然,在武術(shù)(包括太極拳等內(nèi)家拳)中,身體任何部分的運動往往都不是完全孤立的。將手眼身步分開來講解,是為了教學講述上突出某一部位的需要。因此,我們講“身法”只是相對獨立。而在技擊中身法的任何運動變化,無不由頭顱和四肢一齊配合行動。例如,進身動作,往往由步法和頭部的配合。故在拳譜中分述“手眼身法步”時,又強調(diào)“一動無有不動”,“一枝動百枝搖”,強調(diào)手足齊到。

身法問題是一個大話題,鑒于本文主旨不多贅述。

總而言之,“立身中正”從來就不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領(lǐng),也不是練拳過程中始終要保持的姿勢,它主要是練拳或發(fā)勁之前的一種要求而已。

任何一門武術(shù)的要領(lǐng)都是為武術(shù)的作用、目的服務的。武術(shù)要領(lǐng)的確定(制訂)都是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失敗和成功、浸泡了無數(shù)前人的血汗和智慧,甚至是用生命作為代價的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絕不是毫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人坐在書齋里搖著筆桿憑空想出來的。“立身中正”可以作為練內(nèi)功時的某種要求,但卻無助于太極拳的身法和其它技法。就像練書法之前也要“正其手腳”一樣,“正其手腳”并不是書法本身的技法和要領(lǐng)。錯誤地將“立身中正”當作貫穿太極拳練習始終的要領(lǐng),盲目地擴大它的運用范圍,甚至將其作為太極拳的“主要”身法等等做法,極大地阻礙和影響了太極拳的正常發(fā)展。致使原本極為靈活圓轉(zhuǎn)的“騰挪閃戰(zhàn)”,變成了僵化和“板滯”的身體蠕動,像一塊木板,直來直去,成了挨打的活靶子。

必須看到,對太極拳理法的誤解,遠不止一個“立身中正”。諸如,太極拳身法中明明寫的是“裹襠”,偏有名家說動勢時“襠須開”、“胯根須松開撐圓”等等。難怪一些運動員行工走架時跟患有嚴重小腸氣似的,揸著腿,怎么看都讓人覺著別扭;若要實戰(zhàn),能行嗎?

所有這些,都應該引起太極拳界認真思考。對每一個問題都想一想,在實戰(zhàn)中試一試,問一個“為什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應該盲從。只有這樣才是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太極拳的正確途徑。否則,太極拳真的要沒落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講義 前言 寫給喜愛太極拳的武術(shù)朋友們 中華武術(shù),源遠流長,今雖門派繁多,實一脈相承。太極拳以它...
    阿德樂閱讀 5,807評論 0 12
  • 陳式太極拳小詞典 習拳關(guān)鍵詞: 在最舒服的狀態(tài)打拳。打拳的要求清晰,打起拳來得心應手。 心 靜如止水, 體 松如煙...
    阿德樂閱讀 1,662評論 0 2
  •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74式 1太極起勢 38掩手肱拳(3) 2金剛搗碓(1)39小擒打 ...
    阿德樂閱讀 2,896評論 0 2
  • 2016-1-1星期五(晴) 新年第一天,拳不離手,打個四、五遍。根據(jù)具體情況,調(diào)整動作的高低,發(fā)力的強弱。有的時...
    阿德樂閱讀 1,417評論 0 3
  • 文/怡然美好原創(chuàng) 01 十五歲的貝拉拖著一個大大的行李箱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她走的很快,顧不上看看路兩邊如畫的風景,有...
    怡然美好閱讀 418評論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