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磊少
? ? 孔子作為學人,有三大特點,好學,博學,活學。他十五歲就開始治學,直到晚年,依然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謂把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演繹發揮到了極致。
? ? ?孔子還好學。學什么呢?可以說什么都學,按照現在的話來說,絕對是一個學霸。學無常師,多才多藝。這里面有一個小故事,說是衛國有個人(公孫朝)曾經問子貢,你的老師的老師是誰?一般而言,我們都會有師出名門一說,不管某一個大家,但凡有一點點名氣的,多少都會說自己拜師于誰。但孔子不是,他是真的完全自學成才。既沒有學歷,也沒有老師,更談不上文憑了。
? ? 但子貢是這么回答的,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翻譯成白話就是,文王和武王所留下的文化遺產,并沒有丟失,只是散落在了人間。既然如此,我的老師(孔子)在哪里不能學習,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師呢?這個回答是不是特別霸氣?即便是放到現代社會,也一樣擲地有聲。
畢竟,處處留心皆學問。學無常師,才叫大師。
? ? 孔子是好學的,也是博學的。他精通六藝。換句話說,他很會學,也很博學。在《論語·子罕》中記載了一件事情,一個村民這樣評論孔子“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聽到以后,就對自己的學生說,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在業界對這句話也有幾種解釋,一種是說孔子很謙虛,博學但低調,選擇做車馬夫。另一種解釋則是說孔子博學,但無精專。但我個人覺得其實孔子回答的很好,射箭的靶子目標是固定的,但車馬夫是運動的,同時也說明了他選擇廣博,而非精專,因此他也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成為“專家”了。
? ? 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孔老夫子非常擅長于玩跨界打擊。
? ? ?但其實好學,博學其實都不是孔子的典型特征。他之所以成為圣人,更關鍵的還在于---活學。“予一以貫之”。這句話可以高度概括孔子的治學思想。
? ? ? 學得多,學得好,記性好都還只停留在最淺層的“知道”層面。但光有悟性還不夠,必須要融會貫通。而孔子就是這么一位學人。它不僅好學,博學,更重要的是活學。在他看來,光學不練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得有一種“東西”,它可以是觀點,也可以是邏輯,但一定得有。不然學再多都是假的。
? ? 孔子做學問,最反對四種毛病:
意,必,固,我。意,就是憑空想象,沒有現實依據。必,就是絕對肯定,一概而論。固,就是固執拘泥,不會變通。我,就是自以為是,固執己見。
? ? 這四種毛病,孔子都沒有,但現在的人卻不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認死理,一根筋,不會活學活用。
? ? ?好學,博學,活學。一以貫之。摒除意、必、固,我。基本概括了孔子一生的治學思想,但其實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留下的這些治學精髓,高山仰止,保持謙卑。更是因為他的關于政治(用于官場),倫理(用于社會)的學問,從古至今,仍然無可超越。
? ? ? 授權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