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inue)
五、Several thoughts & harvest---幾點感悟和收獲
我真正想多寫的其實是這一部分,可寫到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找不到什么東西想寫了,呃呃呃(汗、狂汗......)
好吧,再重新開始回憶吧!這十天當中如萬馬奔騰般狂野,又似恣肆汪洋般泛濫的各種各樣的想法是不可能重新再來過了,但一些被非常認真地梳理過的感受還是可以慢慢回憶一下的......
→想到、做到、有效
這次的禪修能夠成行,再次得益于這個“六字箴言”,跟去年的喀納斯徒步之行一樣,想到了、心動了,就行動;認真準備,心無旁騖;排除雜念,不給自己任何猶豫和彷徨的空間。只問內(nèi)心,忽略任何外部可能的雜音。
→痛苦源于無明
苦集的根源,在于無明。
一切煩惱都是來源于自己的內(nèi)心。無論叫它是七情六欲、還是稱之喜怒哀樂,無一例外,都只是自己的感受而已,跟外界的一切無關(guān)。對外在事物生起的習性反應,才是產(chǎn)生痛苦的真正原因。
而之所以會轉(zhuǎn)變?yōu)闊?,則是緣于無明。對于自身的無明,對于事物實相的無明,對于自然規(guī)律的無明。欲從中解脫,須必先解除無明,要從洞察自身開始,一點一滴了解自己內(nèi)在的實相,通過修慧,感知貪愛、嗔恨、愚癡的習性是如何在主宰自己深心的,一點點地試著把它們消除。
→無常、無常、無常
諸行無常。凡是生起的,因緣和合而成的,都將滅去,都將分解消散。
世上的一切瞬息萬變,每一剎那都在生起、滅去,都是無常。
納蘭詞有個膾炙人口的名句: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
看來這實在是怪不得任何人,這世上哪有不變的東西存在呢?更何況是比其他一切更易變的心呢?之所以對此心生怨恨,還是緣于無明,對于無常的無明。
須知,唯無常方有常,無常是永恒。
→人生何不如初見?
還是納蘭那句名言: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既然人生之初見如此美好,為何不能試著只如初見呢?
很難。是的,難就難在初見只有一次,難就難在心里不能把每次都當作初見,難就難在心的習性,習以為常,然后就把無常當有常了,又無視了無常、無視了變化隨時都在生發(fā),對變化失去了覺察,或許同時還不自覺地陷入到我取的泥淖、見取的迷誤而不自知。想當然、自以為是,心底不知不覺間規(guī)劃了一個樣子,想象的樣子,自以為一切會沿著自己一廂情愿臆想出來的路子走下去…..一旦有偏差,苦痛煩惱接踵而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何解?
試著人生只是初見呢,沒有過往,沒有將來,只有眼下,只是當下,把握眼前能把握的,不懷念過去,不憧憬未來,那些都是虛幻的,一個是已經(jīng)由實而虛,即使曾經(jīng)再美好,也回不來了;另一個則可能本就是虛,除非你能把它變實,那也不會是永恒。所以,只有當下才是真實的,不妨把眼下當成最后來過,沒有未來不是不規(guī)劃、無目標,而是一種心態(tài)、姿態(tài),能助你獲取快樂的最大化的一種嘗試。
不妨一試。
→我執(zhí)取---自我的迷誤
我是什么?什么是我?什么又是我的?
每個人哭著來到這世上,誰也不可能再活著離開;而離開的時候,你能帶走的你認為屬于你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Nothing!
很可悲啊。是的,這就是實相。
而活著時,我們卻執(zhí)著于[我]、[我的],并因此而享受著生生不息的各種各樣的煩惱和苦痛,卻不知道這個[我]到底是什么,不能容忍這個[我]受到批評、或是任何傷害。甚至是執(zhí)著于任何自認為是[我的]東西,樂受則迎,苦受則拒;喜歡的東西希望能長久陪伴,厭惡的希望永不近身畔,孰不知諸行無常,你的喜惡怎么就會一成不變了呢?而一旦變化了,煩惱又如何能避免的了呢?
執(zhí)著于無常的人事物,必然就帶來痛苦。
→見取---導致認知的扭曲和偏頗
執(zhí)著于自己的見解和信念,無法接受批評或者不同的見解,這會導致我們陷自身于認知的扭曲之中而不自知。
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每個人的鏡片都不一樣;只有去掉有色鏡片,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不受雜染的實相,但我們卻對鏡片的顏色執(zhí)著不已,擺脫不了自己的成見及信念。
說的好聽點可叫自信,如果換個說法是否也可以叫固執(zhí)己見呢?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自己是主角(當然不是大象,呵呵),這個故事你還覺得可笑么?而事實上,我們經(jīng)常就是這樣看事物的,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放下――怎樣才能放下,才是放下?
不執(zhí)取,不貪念,道理好理解,可如何才能做到呢?
有些時候,有些人、有些事是深深地進入到了生命中的,因為過于執(zhí)著的緣故。緣于無常,總在不情愿之際變故出現(xiàn),由此而帶來的苦痛非親歷者難以體會。
事過境遷,有時候也知道應該放下,可怎么樣才能放下,才能算放下?
是強迫自己試著去做就能做到的么?是裝作放下了就真的放下了么?
不,我不這么認為。
是否可以象觀察身體感受一樣,只是觀察,只是觀察,只是觀察它呢?不帶情緒,不附加喜惡,去掉任何的顏色和溫度,或許,這是一個正確的、理智的選擇。如同對待習性反應一樣,如實地觀察它的生起、發(fā)展,或許就能慢慢地有所不同出現(xiàn)。
既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可覺察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那發(fā)生并活躍于意識潛意識里的思念、愛戀、難過、傷心……不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么?為何不能以平等心去觀察它、感受它呢?是啊,看來是可以的,而且應該是可行的,否則就違背了正法的根本了。耶!當生則生,既來之則安之,剔除掉色彩和溫度,如實觀察和感受,這樣才是真的放下!
→修習死亡的藝術(shù)
既然來了,就別想再活著回去,那就盡力在回去以前好好地活著吧。
怎么樣才算是好好地活著呢?
簡言之:活在當下。
不是昨天,不是上一刻;不是明天,也不是下一刻。
雖然下一刻可以去規(guī)劃,去設(shè)計,但在它沒有真正到來之前,它就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只有眼下這一刻,這一秒,珍惜這一刻這一秒,才是該有的態(tài)度。
內(nèi)觀教導我們死亡的藝術(shù):如何安詳?shù)亍⒑椭C地死去。這是生活的藝術(shù),就是要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當下此刻的主人。
既然生無可選,死無可免,我們能把握的除了中間過程,還有什么呢?而如果連中間的過程也是始終被習性掌控,自己就真的什么也做不了主,這豈不是白活了一場么?
So,嘗試著擺脫習性的奴役,做回自己的主人,就是解脫之道。樂享當下,無論它是什么樣子,陰睛圓缺過時不再,喜怒哀樂也都是真實的當下。死亡是生命過程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既然如此,為何不能嘗試以平等心待之,完美謝幕?無論前面的演出是精彩還是平淡,都已經(jīng)屬于過往了,不必心存遺憾,無須過于留戀,“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屬于你的已經(jīng)過去了,俱往矣,坦然撒手而去吧,安詳?shù)嘏c世作別,就是把握住死亡的藝術(shù)了。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種心胸、一種境界、一種修養(yǎng),這是需要在有生之年用點滴積累而成的,需要以覺悟先領(lǐng),修習踐行,且走且修行。
→心懷慈悲
萬物心生,心是你世界的全部映像之源。你的心是什么樣子,世界在你眼里就是什么樣子。
你心懷怨恨,世界則充滿著仇恨和戾氣,滿眼都是憤忿和敵對;你心存感恩,則天天都是陽光明媚,即使是霪雨霏霏,你也能感覺得到天地間飄灑著的詩情畫意;你心懷慈悲,就知萬物都有靈性,就知眾生平等,就會善待一切,就會心生安詳;就能遠離負面情緒的毒害,讓你的生命質(zhì)量得以提升。
When faced with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面對變動不已的生活,
One`s mind remains unshaken,sorrowless,stainless,secure;
心中應該保持堅定、穩(wěn)固、不悲、無染;
This is the greatest welfare.
這是最大的福祉。
? ? ? ? ? ? ? ? ?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