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是紐約一家雜志的調查員,夢想成為正式撰稿人;她的未婚夫Victor熱愛美食,為自己即將開設的餐廳而緊鑼密鼓地籌備著?;槠趯⒔瑑扇藳Q定前往意大利蜜月旅行。
浪漫之都維羅納是兩人的首個落腳點,而處于小徑中的朱麗葉故居,讓Sophie在機緣巧合下見證了一段曠世之戀。
意大利位處歐洲南部,由靴子型的亞平寧半島(Apennine Peninsula)、地中海中的西西里島(Sicily)與撒丁島(Sardinia)及其他零散島嶼所組成,類型豐富的國土使得其境內的各處風光不盡相同——
北部的阿爾卑斯山,終年積雪,千里冰封;
南部的西西里大島,陽光充足,溫暖宜人。
亞平寧半島也被稱作“意大利半島”,但其實島上還包圍著兩個袖珍小國——圣馬力諾(San Marino)與梵蒂岡(Vatican)。
《給朱麗葉的信》在意大利的取景地均分布在該半島上,主要則集中在阿迪杰河畔的維羅納(Verona)與中世紀古城錫耶納(Siena)。
維羅納 (Verona)
百草廣場/?維羅納圓形競技場/ 朱麗葉故居
“羅密歐,你為什么是羅密歐。
玫瑰即是換了一個名字,也是依然芬芳。”
著名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使得維羅納的名字風靡世界,作為“愛之城”,每年有不計其數對愛情心懷向往的游客來到這里,尋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印記。
Sophie與Victor也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維羅納歷史悠久,在公元前一世紀即是古羅馬帝國的重要城市,它北靠阿爾卑斯山(Alps)、東臨水城威尼斯(Venice),綿延的阿迪杰河(Adige River)從城中流過。同時,維羅納也是意大利和歐洲鐵路、公路相連的交通樞紐,稱得上意大利的門戶。
“Verona”一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極高雅的城市”。
從空中望去,旖旎風光盡收眼底。
百草廣場(Piazza delle Erbe)始于羅馬帝國時期,在當時是市民集會的場所。如今的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多是一些經營花卉及蔬果的小店。
廣場內部及周圍的建筑物,均為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所建,其中名為維羅納圣母(Madonna Verona)的噴泉雕塑是里面最古老的一個——它建于公元380年。
布拉廣場(Piazza Bra)是維羅納最大的廣場,也是傳統的市集及商業區。
它的周圍佇立著諸多著名建筑,如——
呈新古典主義風格,作為維羅納市政廳的巴爾比埃里宮(Palazzo Barbieri)。
始建于1610年,幾經波折,在兩個多世紀后才得以完工的大瓜爾迪亞宮(Palazzo della Gran Guardia)。
但最為著名的,是建于公元一世紀的維羅納圓形競技場(Arena di Verona),它的歷史比羅馬競技場更為悠久。
古羅馬時期的羅馬人一共建造了六十余座競技場,后世保存下來的只有十分之一,維羅納圓形競技場是其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
漫步在廣場間的Sophie身后,便是競技場的身影。
與所有的競技場一樣,起初建造的目的是為了斗獸表演。如今的維羅納圓形競技場,以舉辦大型歌劇表演而聞名于世,其場內可一次性容納2萬人,每年吸引了超過50萬游客來到此地。
皮草街(Via Pellicciai)就在百草廣場的旁邊,從廣場延伸出的它是一條步行街,兩旁開設著諸多餐廳及酒吧,方便旅途勞頓的人在此臨時歇腳。
畫面中的Sophie左側、也就是皮草街之東的拱形門框屬于商人之家(Domus Mercatorum),它早在1210年就被修建完成。在中世紀,這里是當地經商之人的聚集地,如今是維羅納大眾銀行(Banca Popolare di Verona)的辦公場所。
圣馬可步梯(Scalette San Marco)也在百草廣場與皮草街的附近,它蜿蜒曲折地穿行于低樓巷宇之間 ,走在里面頗有“曲徑通幽”的意味。
不出意外,Sophie與Vocitor下榻之處是虛構的——劇組只是在圣馬可步梯選取了一扇門作為酒店的門口。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聞名程度,使得不少人把它誤認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但,雖未名列其中,它卻仍與里面的《哈姆雷特(Hamlet)》比肩,共同成為莎翁上演率最高的戲劇。
除了頻頻上演的戲劇外,同名的影視作品也在不斷拍攝。新晉奧斯卡影帝小李子還曾在相貌如日中天之時扮演過羅密歐。
而最為經典的版本,是由意大利導演佛朗哥·澤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所執導的68年版。
片中,時年均未滿十八歲的男女主角,將年幼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兩人間的浪漫情愫還原到了極致。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該版本還被列入到莎翁作品展映單元。
“你是什么人,在黑暗里躲躲閃閃地偷聽人家的話?”
夜色下,朱麗葉在陽臺上對空訴說對羅密歐的愛戀,卻被藏在旁邊的他句句聽在心里。在暴露了自己的藏身之所后,羅密歐便與朱麗葉隔著陽臺在黎明降臨前互訴衷腸。
如此浪漫又傳奇的故事,使得朱麗葉故居(Casa di Giulietta)成為維羅納的熱門景點。與Victor分開活動的Sophie也選擇了這里。
一年四季,這里都游人如織。熱愛戲劇的游客,還會站在傳說中的陽臺上即興表演一段;與《給朱麗葉的信》中一樣,愛情的信徒們則將心中所想寫于紙面,貼在墻上。
不同的是——
電影中有著傷心過往的女人,將信件或貼在兩層建筑的外墻面、或塞進石磚的縫隙內。實際上,故居本身只在院門的長廊及建筑以外的低矮墻面上允許游客粘貼自己的片言碎語。片中,Sophie碰掉墻體上的石磚并在里面發現已被塵封五十年的信件,這個墻面為劇組臨時搭建,畢竟,“破壞”真實建筑的代價實在太過巨大。
從墻縫中找到的信件,其主人叫Claire。Sophie寫了回信并寄了出去。此時的Claire已然滿頭白發,收到回信的她在孫子Charlie的陪同下重回維羅納。
她站在庭中,回憶往昔。身旁的朱麗葉銅像,幾十年如一日地佇立在此。
與影片中一樣,有點惡趣味但卻被許多游客信奉著的是,撫摸銅像的右胸會給自己的愛情及婚姻帶來好運。銅像的右胸也因為常年受到撫摸而變得锃亮,近些年更是有了磨損的情況,亟待修復。
黃昏時的游客漸稀,Sophie坐在院中給朱麗葉寫信,一位女士突然造訪并收走了墻上的信件。Sophie趕忙跟隨對方走了出去,想知道信件被送往何處。最終,發現來到了掛有“給朱麗葉的信餐廳(Trattoria Lettere a Giuilietta)”標識的門前,看到收走信件的人與其他幾位年紀稍長的女士碰頭并走進了屋內。
原來,這些人是將游客寫給朱麗葉的信件收集在一起,分門別類后再以朱麗葉秘書的名義寫一封回信并寄給對方。
就這樣,Sophie結識了“朱麗葉的秘書們”并加入其中。
以“給朱麗葉的信”為名稱的餐廳實際上并不存在,影片拍攝期間,這棟位于阿迪杰河畔的房產恰巧空閑,劇組便在這里臨時搭建了一間虛構的餐廳。如今,原址上開著維羅納極簡超市(Punto Simply Verona)。
但是——
朱麗葉的秘書們確有其人,他們是一群來自“朱麗葉俱樂部(Club di Giulietta)”的志愿者。
埃托雷·索利馬尼(Ettore Solimani)這個名字并不為人所知,但他卻是俱樂部里的第一個志愿者。他本是朱麗葉墓地的看墓人,自1930年起,出于對朱麗葉的熱愛及對失戀之人的體諒,他會在夜間回復部分游客留下的紙條。
進入90年代,索利馬尼已退休多年。維羅納當地的一些熱心人決定將回復游客信件的行為官方化,并成立了“朱麗葉俱樂部”,為此,當地政府決定出資提供信紙及郵票,志愿者本身則不收取任何報酬。
久而久之,俱樂部里開始有了48歲的女舞蹈演員、55歲的男攝影師、21歲的自由職業者等等,慢慢地組成了有二十多人的隊伍。同時,也設立了專門的網站:茱麗葉俱樂部官網(點擊打開)——
貼心的是,俱樂部官網首頁還有一個叫做“Write to Juliet(給朱麗葉寫信)”的特別通道,使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遠程給朱麗葉寫信。
當Claire也如其他游客般,收到由朱麗葉的秘書所執筆的回信時,距她給朱麗葉寫信的那天已經隔了五十年。
這封遲來許久的回信,除了把年過半百的Claire帶回維羅納外,還發生了什么呢?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又真的發生在維羅納嗎?
請看下一期:《意大利不只有朱麗葉 | 錫耶納篇》
* 除版權保留外,圖片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