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何時倒閉?

我進入網絡時代很晚,上大學后才知道在電腦上按哪個按鈕開機。那一年BBS時代剛剛落幕,人人網已經紅了半邊天,韓寒與和菜頭都在寫博客,微博還沒出現。微信很久以后才問世。我錯過了兩撥當網紅的機會。2009年微博問世,我在人人網寫日志。2013年微信公眾平臺問世,我還在人人網寫日志。如果我2013年就轉移到微信公眾號寫日志,現在沒準兒已經很牛逼了。

所以我挺關注昨天張小龍在2018微信公開課pro上的演講。不僅關注張小龍,也關注網絡世界的新產品。如果早點能發現那款戰勝微信的產品,我就有機會混在互聯網的潮流里,撿個當網紅的機會。

比微信早兩年誕生的新浪微博,如今它的衰敗已經近在咫尺。新浪是一家靠新聞起家的公司,微博的血液里滲透著濃厚的新聞基因。微博衰敗的病因是無視互聯網平等的原則,像傳統媒體那樣把網民當小孩哄。微博既沒有傳統媒體的社會擔當,也沒有社交網絡的平等意識。新浪嚴重依附大V,熱衷于制造新聞、哄抬熱度、煽動網民。微博衰敗的癥狀是腦殘太多——在最近幾起“全民捉奸”的游戲里,我們頻繁地見到成千上萬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低素質網民四處轟轟烈烈地罵人。

微信遲早也要倒閉,只是現在它發展得太好,好得令人很難看出它將會從哪個部位開始變質壞掉。

2017年微信最大的舉措是小程序。張小龍多次提到小程序的理念:用完就走。怕聽眾理解得不夠透徹,解釋了很多遍:小程序不需要安裝,所以也不需要卸載。騰訊很早以前就在做這種事,在某個產品里集合各種功能的入口,培養用戶走到哪都用騰訊的習慣。大概五六年前我在加拿大那會兒經常用學校公共機房的電腦,學校公共機房的電腦不能安裝軟件,也不顯示中文,更不能輸入中文。但是在火狐瀏覽器里打開Web版QQ,騰訊巧妙地利用了Javascript讓瀏覽器實現中文的顯示和輸入。在Web QQ里幾乎可以把洋人的電腦當中國電腦一樣使用。

舊版的Web QQ幾乎做成了操作系統,只要網速足夠快,我可以在瀏覽器里像使用虛擬機一樣地使用QQ提供的各種功能:word、ppt、Excel文檔的創建和瀏覽、中文上網、看視頻、聽歌兒。用完一關瀏覽器,學校的公共電腦又回到了那個粗笨的樣子。后來不知什么時候,Web QQ取消了這些強大的功能,把“即開即用”轉移到了手機端。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么騰訊一直不做操作系統。騰訊什么都想做。這次張小龍欲言又止地提到了微信里的“搜一搜”功能。他坦言搜一搜功能目前很雞肋,幾乎啥有用的東西都搜不到,用戶完全沒有必要放棄百度改用微信搜東西。但是他說:“我們有極大的耐心去把它打磨得完美”,意思就是說:“我要花很多時間去搞個微信版百度搜索”。張小龍的演講里也羞答答地提到了“看一看”,言下之意是:“我不但要搞微信版百度搜索,我還有搞微信版今日頭條”。

騰訊什么都想做,2018年的微信和2011年的微信相比多了很多功能,我猜它最后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像當年的人人網一樣尾大不掉的東西。當初人人網就輸在了它的臃腫上。人人網也什么都想做,極大地消耗了用戶體驗,眼花繚亂的界面上擠滿了SNS的功能、電商的功能、游戲平臺的功能、通訊軟件的功能……當騰訊拋出微信的時候,人人網也同時推出了智能機版。但是智能機屏幕太小了,塞不下人人網那么多的功能按鈕。所以它很快失去了手機用戶。

2017年,企業版微信發布。我趕快下載了一個,把我們研究所注冊成一個企業微信號,拉師弟師妹進來試試效果。沒整明白企業微信是啥。如果騰訊什么都想做,又不肯丟掉老用戶,那么它必然要做越來越多的app,把紛繁復雜的新功能放在不同的地方,避免成為第二家人人網。

張小龍在演講中表示,微信公眾平臺將會在2018年從微信里剝離出來,單做一個app。這段話我看了三遍,心里有三個疑惑:

1、公眾號做成app后,微信用戶在哪里看到公眾號發布的文章?

2、作者在哪里編輯文章?

3、當用戶轉發一篇文章后,收到轉發的朋友打開文章,文章在微信里顯示還是跳轉到另一個軟件里?

如果微信公眾號做成app,微信用戶需要關閉微信,在另一個app里看《洞想》的文章——那么洞想必定會大幅度掉粉,因為麻煩。除非張小龍再花更多的時間慢慢訓練手機用戶養成對新app的依賴。所以微信公眾號app發布后,用戶可能會繼續在微信里看公眾號發布的文章。

張小龍提到一句話:“公眾平臺的發布后臺其實是在PC里面的,這其實是挺奇怪的一件事情,因為微信是為手機而生的”。“張小龍覺得用PC發布公眾號文章‘挺奇怪’”這件事——讓我感到挺奇怪。難道PC不是比手機更適合做復雜操作嗎?在PC上用兩只手寫字,換到手機上只能用兩只大拇指寫字。顯然張小龍想讓公眾平臺的編輯和發布也在手機上操作,因為2017年及更早的時候,他已經在訂閱號和小程序里做過試驗。在訂閱號“公眾平臺安全助手”里可以登陸公眾號,實施一些對公眾號的簡單操作,例如選取編輯好的素材發布。2017年他發布小程序后,又搞了個“公眾平臺助手”小程序。這個小程序也能做一些對公眾號的簡單操作,例如回復讀者留言。有時不方便使用電腦的時候,我就用“安全助手”和小程序處理我的微信公眾號,需要發布東西時登陸“公眾平臺安全助手”,需要回復讀者留言時登陸“公眾平臺助手小程序”,切換來切換去,非常麻煩。PC端、安全助手、小程序三方的數據不同步,比如在PC端處理過的讀者留言,在安全助手里依舊顯示未讀。2017年12月微信公眾平臺的PC端改版,連續好幾天讀者留言無法打開,只能用小程序回復留言。還有,如果在電腦瀏覽器上已經登陸了公眾號后臺,再次從另一個窗口輸入微信公眾平臺的網址進入后,就會報錯:“發生錯誤,請點擊返回首頁”——這個報錯頁面存在了好幾年,微信方面從未考慮修正這個bug。有關公眾平臺的各種設計上的矛盾之處,顯示出騰訊方面對于如何做公眾號尚無成熟的考慮,公眾平臺發展5年,它仍舊是個Beta版?

張小龍在演講中說:“很早以前就應該要出這樣的手機端(用來管理公眾平臺的平臺)”,還說微信團隊已經做過一個成形的app,但是磨磨蹭蹭一直沒有發布。他心目中的公眾平臺不一定是寫長文的,“如果是一個手機里的APP,我們可能在很早以前就會想到我們應該更多的鼓勵用戶用手機做創作,而不是一定要在電腦上寫長文出來”,這話顯然是奔著新浪微博說的——“我想做微信版微博”。

騰訊做過微博,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騰訊內部各種產品捆綁得太緊密,騰訊微博做得酷似QQ空間。用戶使用騰訊微博發布任何消息都會被推送給QQ好友。用戶在新浪微博有機會和陌生但志同道合的人接觸。可是在騰訊微博見到的都是老熟人。所以騰訊微博的功能和QQ重復,它就失敗了。

所以張小龍想做的微信版微博——“用手機寫文章的微信公眾平臺”是什么樣的呢?我很擔心張小龍自己也沒想清楚這個問題。在昨天的演講中,他含糊不清地拋出“公眾號app”的消息后就轉而講回歸贊賞的事兒。我推測騰訊高層之間也沒有統一意見。根據以上分析我猜測,張小龍要發布的“公眾號app”只是一個編輯器,能夠在手機端完成PC端的全部編輯操作:新建素材、修圖、寫字、編輯音頻和視頻、插入多媒體、查看后臺數據、回復留言、設置自動回復等等。像快手那樣,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之間只間隔一臺手機。

我估計小龍不愛用電腦,他對公眾平臺的PC端不屑一顧:“我們對于PC版本很慎重,我們故意不去做重它,甚至在很早以前就說PC版本只是一個輸入的地方而已”。我反對,因為電腦和手機相比有三個最大的不同:

1、電腦屏幕大、手機屏幕小。小屏幕看久了眼睛不舒服。

2、電腦有鍵盤,10根手指打字比2根拇指打字舒服。

3、電腦的處理器比手機厲害,比如做圖——我實在沒法想象如何在手機上操作Photoshop。

智能機的硬件升級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階段:iPhoneX為了讓屏幕大到極限,恨不得丟掉home鍵并把攝像頭藏進劉海里。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最袖珍的筆記本電腦的屏幕也比最大屏的手機屏幕大。我前面所說PC的三條優勢,除非有劃時代的新硬件問世,否則內容作者們依舊會首選用PC寫字。

時代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在目前這個時代里,張小龍的微信只能越做越臃腫。微信最后會因為它的臃腫而失去吸引力,在目前的智能機平臺上,它已經牛逼到極限了。微信何時衰敗?——我猜等手機屏幕被微信的新功能徹底塞滿,大拇指戳不準按鈕的時候它就該被淘汰了。

以上是我對1月15日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的發言的一些膚淺的分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2,818評論 25 708
  • JavaScriptCore框架主要是用來實現iOS與H5的交互。由于現在混合編程越來越多,H5的相對講多,所以研...
    水靈芳蕥閱讀 1,431評論 1 8
  • 都說三個月可以養成一個很好的習慣,我決定在這100天內,養成以下幾個習慣。 第一,早睡早起!早睡是指晚上九點睡,早...
    曉麗姐閱讀 264評論 4 3
  • 馬未都先生在《觀復嘟嘟》節目中,曾經講過怎樣和老板提建議要求加薪的問題。 馬未都先生曾做過多年編輯,如今自己當老板...
    蒼耳的后院閱讀 951評論 1 2
  • “你愛父母嗎” “愛” “你曾有過什么抱怨” “他們愛嘮叨,管的事情很多” “你和他們說過你的抱怨嗎” “沒” “...
    少傾狂閱讀 28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