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肉體的相互作用

人們對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到底是心靈支配肉體呢,還是肉體支配心靈?哲學家也加入這一爭論,各有說法。他們自稱為理想主義者或唯物主義者,進行了數以千計的辯論,然而這一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個體心理學或許能有助于此問題的解決。因為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真正關注的是心靈與肉體的日常相互交流。對亟待治療的人(包括心靈與肉體),如果我們的療法基礎錯誤,我們便無法幫助他。因此,我們的理論必須源于實際經驗,并能接受實踐的考驗。我們必須處理這些相互影響的結果,并滿懷激情地去尋求自確的觀點。

個體心理學的發現,消除了這一問題所引起的大部分緊張局面。它不再是個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問題,我們將心靈與肉體二者都視為生命的表達,是生活整體的部分。我們開始了解它們在這一整體中的相互關系。生命在于運動。僅僅是生理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運動意味著一個起統率作用的頭腦。植物生根固定了,它停留在固定地方,無法移動。因此,假使植物有心靈,或至少是我們能在某種意義上理解的心靈,那太令人吃驚了。即使某種植物能預見未來,這種能力對它來說也毫無用處。“有人來了,他馬上便會踩到我,我要死于他的腳下了?!敝参镞@么想有什么用?它還是跑不了。

然而,一切能動的生物,都能預見事物并決定行動方向。這意味著他們具有心靈或靈魂。

“當然你有情感,否則你無法行動”——《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場

這種預見并指導行動的能力是心靈的首要功能。一旦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了解心靈是如何控制肉體的:它為行動設定目標。只是不時地亂動于人毫無作用,行動必須要有目標。因為心靈的功能決定行動目的,因此它處于推動性的地位。但是既然運動的是肉體,肉體對心靈也施加影響。心靈只能在身體的極限中根據其能力使肉體運動。例如,如果心靈想使肉體到達月球,不找到一種能超越身體極限的技術,心靈注定會失敗。

人類比任何其他生物都運動得多,不僅僅是運動方式更多——這可從手的復雜運動中看出——而且他們更能通過其活動來影響環境。因此,我們可以預料:人類心靈預見未來的能力發展極為完善,而且他們會表現明顯的有目的的努力以改善其命運。

此外,在人類身上,除了朝向部分目標的部分行動外,我們還能發現一個包羅萬象的單一動作。我們的所有奮斗都朝向一種安全感:覺得生活中的一切困難都已克服,我們最終安全地勝利擺脫周圍的環境。針對這一目標,一切行動和表現都必須協調統一。這樣就迫使心靈似乎為了達到最終理想目標而發展。

肉體也是如此,肉體也是盡力使自己統一,它也朝一個早已存在于胚胎中的理想目標發展。例如,假使皮膚破了,身體就會行動起來使自己再次成為一個整體。然而,從體不能獨自發掘自身潛力,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它還會得到心靈的幫助。運動、訓練以及一般衛生學的價值已得到充分驗證。這些都是肉體朝最終目標努力時,心靈所能提供的幫助。

自始自終,生命中成長與發展的這種合作關系從未中斷。作為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心靈與肉體相互合作,心靈就像一個馬達,調動它在肉體里所能發掘的所有潛力,幫助肉體到達高枕無憂牢不可破的境地。在肉體的任何運動中,在任何表情的病癥中,我們都能看到心靈目的的印記。人活動,他的活動之中必有意義。他活動其眼、其舌、其臉部肌肉,他的臉會有一個表情,這就是一個意義。給予這種意義的正是心靈?,F在我們可以開始看心理學(即心靈的科學)真正的探究之物。心理學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的各種表情的意義,找出他的目標,并以之與別人的目標相比較。

在爭取安全這一最終目標之時,心靈必須不斷地使這一目標變得具體,必須計算出安全的位置及達到它的方法。當然,在此可能會走錯路,但是不確定目標、選定方向,就根本沒有行動。如果我動手,我心中必然已想這樣動了。心靈所選擇的方向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結果,但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心靈誤以為這是最佳抉擇。所有心理上的錯誤,都是選擇運動方向的錯誤。安全這一目標為人類所共有,但有些人誤斷了它的所在之處,而朝錯誤的方向前進,因此便誤入歧途。

如果我們看到一種表情或病癥而無法認清其意義,了解它的最佳辦法就是:先大致將它簡化為一個動作。試以偷竊這一動作為例:偷竊就是拿走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這個動作的目標:偷竊的目標就是使自己富起來,并通過占有更多的東西加強自己的安全感。因此這一運動的起點就是一種貧窮感,一種受剝奪之感。第二步是要找出這個人所處的環境,以及在何種情況下他覺得受到剝奪。最后,我們可看看他是否會通過正當途徑改變這種環境、克服自己的受剝奪之感。他是走正道呢,還是錯用了獲取所欲之物的方法?我們無需指責他的最終目標,但是卻能指出他采取了錯誤的實現辦法。

第一章中已提到,到四五歲的時候,個體已經統一了自己的心靈,并且已形成心靈與肉體間的關系。在此期間,他從周圍環境中繼承到各種品質,接受到各種觀念,并將它們進行調節以適應自己對于優越感的追求。他賦予生命以意義。他所追求的目標、他的行事風格、他的情感特征,這一切都已成定局。這些在日后也可以改變,但他必須首先消除童年期形成的所有錯誤觀點才行。他以前的思想及行為會與他對生命的詮釋一致?,F在也一樣,如果他糾正了錯誤的統覽觀,他新的思想及行為也會與新的詮釋相一致。

個體正是通過其感官與環境發生聯系,并從中獲得種種觀念。因此,從個體發展自己肉體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出他打算從環境中接受的觀念,以及他如何利用自己的經驗。我們只要注意一下他看和聽的方式,注意一下什么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就能對他產生大量了解。這就是站姿極其重要的原因之所在。它們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如何發展他的感官,又如何利用它們來選擇觀點的。任何站姿都有一個意義。

現在我們可以加上我們對心理學的定義。心理學是了解個體對其肉身接受的感官印象的態度。我們還可以開始看到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如果肉體不適應環境,難以完成環境的要求,它往往就會成為心靈的負擔。因此,那些生來就身體有缺陷的兒童,智力的發展也會稍為遲緩。他們的心靈難以朝一個優越的位置影響、移動并且控制其肉體。如果他們要實現與別人同樣的目標,他們要付出更大的心靈努力,心智也必須更為集中。因此,他們的心靈負荷不堪,他們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如果小孩總是擔心自己的身體缺陷和行動困難,他的注意力便無法分散給外界事物,他既無時間又無自由對他人感興趣。結果,他長大成人后,社會感便會很淡,合作能力也相當低。

身體缺陷會造成諸多障礙,但是這樣障礙決不代表一個無法逃避的命運。倘若心靈本身積極活躍,努力克服這些障礙,個體也能與那些生來健康的人一樣成功。事實上,盡管他們有重重阻礙,身體有缺陷的兒童比那些生來具備一切優勢的兒童往往成績更大。例如,有個孩子視力不佳。要想看清楚的話,他得比目光敏銳的同齡人更專注。他對這個可見的世界更加注重,對區分各種顏色及形狀更加感興趣。最后,比起那些從未睜大眼睛好好看看這個世界的兒童來,他們會能更欣賞這個世界。因此,有缺陷的器官最終也能產生巨大的優勢,但心靈必須找到克服缺陷的途徑。

在畫家和詩人當中,很多都視力不好。這些缺陷因高度發展的心靈而得到克服,最后他們更能比正常人使眼睛服務于更好的目的。在左撇兒童中也許更易看到這類補償。他們的左撇不為人所知,不管是在家,還是在開始上學的時候,人們都訓練他們使用有缺陷的右手。因此,他們并沒真正訓練好來寫字、作畫或手工。假若心靈能克服這些困難,我們可以預料:這只有缺陷的手會掌握一種高度技能。事實正是如此。很多情況下,撇兒童字寫得更漂亮,畫畫得更出從,手工也做得更靈巧。通過找到合適的技巧,通過動力,培訓和練習,他們化不利為有利。

只有那些想為團體做貢獻的兒童,那些興趣不在自己的兒童,才能教會自己成功地彌補自己的缺陷。如果只想擺脫困難,他們只會一直落在后面。只有當心中有努力的目標,當實現這一目標比遇到的障礙對他們更顯重要時,他們才會斗志昂揚。

這是一個興趣和注意指向何處的問題。如果他們朝一個身外的目標努力,他們自然而然會訓練、武裝自己以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只會將困難視為成功路上要清掃掉的阻礙而已。反之,如果他們的興趣只在強調自己的障礙,他們與這些障礙相抗爭也只是想擺脫它們,非這樣他們就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一只笨拙的右手,單靠想、單靠希望它沒這么笨拙,單靠躲開不可避免要笨拙的場景,是訓練不成靈活的。只有當想在以后做得更好的動機比因現在的笨拙而產生的氣餒感更加強烈時,笨手才能通過實際活動中的鍛煉而變得靈活。倘若一個小孩想調動力量克服困難,他必須有一個身外的行動目標。這個目標應基于對現實的興趣、對他人的興趣、對與人合作的興趣。

當我調查一些具有遺傳性腎病的家庭時,發現了一個關于遺傳性格及其可能作用的好例子。這些家庭的許多小孩都尿床。這種身體缺陷是真實的,它可以腎、膀胱或脊椎分裂中(spinabifida)得到顯示。往往腰部皮膚上的一顆痣就能令人懷疑該部分有缺陷。然而,這種生理不是決非尿床的唯一原因。小孩不完全受控于其器官,他還以自己的方式使用它們。例如,一些小孩晚上會尿床,但白天卻絕不會。有時候當環境或父母態度發生改變時,這種習慣會突然消失。如果小孩不再以其缺陷服務于錯誤的目的,尿床是可以克服的,除非這個小孩心理上也有問題。

但是,大多尿床的兒童,都有繼續下去而不克服的動機。經驗豐富的母親能進行合適的訓練,但如果不甚熟練,尿床就會持續下去。那些腎或膀胱有毛病的孩子的家庭,通常會過分關注便溺情況。如果小孩注意到這件事極為重要,他通常會抵制。這只會給他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全力抵制這類訓練。抵制父母處理方式的兒童,他們總能抓住父母的弱點來反擊。

德國的一位著名社會學家發現:大部分罪犯的父母的職業都與打擊罪犯有關,比如說法官、警察或獄監。這些兒童的老師在學術上往往頑固落后,筆者的經驗也證實了這一點。我還發現:數目驚人的神經癥小孩都出自醫生之家,許多少年犯都出自牧師之家,同樣,如果父母過分關注便溺,小孩更會通過尿床顯示他們有自己的意志。

尿床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子來說明:夢被很好地用于激起與我們想做的事相符合的情感。經常尿床的兒童會夢見他們下了床到了洗手間。這樣他們就原諒了自己:現在他們就完全可以尿了。尿床有幾種目的:引起注意、操縱他人,整天整夜地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尿床也用以與別人為敵,這個習慣就是一紙宣戰書。不管我們怎么看,很顯然尿床真是一種富有創意的表現方式:這個小孩不是在用嘴說,而是用膀胱說話。身體缺陷只是給他一種表現自己觀點的方式。

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愿望的小孩往往處于某種壓力之下。他們一般是被寵壞的孩子,但現在不再是注意的中心。也許又有一個小孩降生了,他們越來越覺得難以得到母親一心一意的關注,因此,尿床標志著他們試圖與母親更加親近,即使是通過這種不大令人愉快的方式。實際上,尿床就是在說:“我沒有你想的那么大,我還需要照顧。”

在不同環境,或對于不同的缺陷,兒童會選擇實現這一目的的不同方式。比如,他們在夜晚又鬧又哭制造聲音來與母親接觸親近。有的小孩還會夢游、做惡夢、掉下床或說口渴要喝水。以心理學背景來對此進行解釋,原因都是一樣。至于小孩選擇何種癥狀,一部分在于他們的身體情況,一部分在于其環境。

這些例子清晰地表明了心理對于肉體的影響,心靈完全可能不僅影響到對某種生理癥狀的選擇,而且可以控制并影響全部素質。我們對此假設沒有直接的證據,也看不出來如何能找到這種證據。然而,證據似乎是明白無疑的。一個膽怯的小孩,其膽怯會反映于他一生的發展之中。他不會關心身體上的成就,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能得到這種成就。因此,他決不會想到要有效地訓練自己的肌肉,對于外界那些通常會刺激肌肉發展的觀念,他只會充耳不聞。而其他兒童,他們對訓練肌肉感興趣,與那些興趣封閉的膽小兒童相比,身體發展會更快更好。

由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斷定:肉體的整體形狀及發展受到心靈的影響,并反映其謬誤和不足之處。我們往往還可以觀察到:如果一個人沒有找到滿意的途徑來彌補其身體缺陷,他的身體狀況就是其心智或情感問題所造成的結果。例如,在四五歲之前,內分泌腺肯定會受到影響。雖然有關腺的缺陷對行為不會產生強制性影響,但是,它們會不斷受到整個環境的影響,受到小孩所極力接受觀念的方向的影響,及其心靈創造性活動的影響。

情緒的作用

人類對環境所作的改變,我們稱之為文化。我們的文化是心靈為其肉體所激發的一切運動的結果。心靈給我們的工作以啟發,指導并幫助我們肉體的發展。最后我們會發現:在人類的各種表情中,心靈的決斷無處不在。但是,如果心靈高估自己的重要性,這決不可取。我們如果要克服困難,身體就必須健康。因此,心靈致力于控制環境,以保護肉體,不受疾病、死亡、損傷、意外及各種功能損害的威脅,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發展自己感受苦與樂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認清環境優劣的能力。

情緒為肉體面對情境提供一種具體反應。幻想和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都是預見未來的途徑。不僅如此,它們還能激起有關情感,而肉體就會依據這種情感采取行動。這樣,一個人的情緒形成于他賦予生命的意義以及他為自己決定的奮斗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情緒雖然能操縱肉體,它們并不依賴肉體。它們往往主要是依賴個人的目標及其生活方式。

顯而易見,個人的生活方式并非控制其行為舉止的唯一因素。缺少其他輔助力量,一個人的態度不會導致其行動。它們必須得到情緒的增援,才能產生行動。個體心理學的新觀點就是我們觀察到:情緒絕不會與生活方式背道而弛。只要目標確立,情緒就會自我調節以實現這一目標。因此,我們所討論的已不屬于生理學或生物學的范疇了。情緒的產生不能用化學理論進行解釋,也不能用化學檢驗加以預測。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必須首先假設存在生理過程,但我們更對心理目標感興趣。例如,我們并不十分關注焦慮對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影響,但非常關心焦慮的意圖及目標。

依照這種研究方法,焦慮并不來自對性欲的壓抑,也不是難產的后果,這些解釋都太離譜。我們知道,如果小孩習慣于被母親陪同、幫助,受到她的支持,他可能會發現表現得焦慮不安——不管原因何在——是控制她的有效途徑。我們也不僅僅滿足于對憤怒的生理描述。經驗告訴我們,憤怒是一種用以控制人或情況的工具。我們也承認,一切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都是先天而成,但我們卻應當注意在努力實現最終目標中,這些先天之物所起的作用。這就是心理學的唯一正確的研究方法。

在每個人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感情依照對實現個人目標最為重要的方向和程度成長、發展。他的焦慮與勇氣、歡樂與悲傷,都與他的生活方式相吻合,與他們相關的力量和優勢、也與我們的期望相一致。如果一個人通過悲哀來實現他的優越目標,他決不會為自己實現目標而感到愉悅和滿足。只有在痛苦萬分的時候,他才會感到幸福!我們還注意到:感情可隨意來去。一個患恐懼癥的病人,當她在家里或控制他人時,她的焦慮感便會隨之消失。每個神經癥患者都避開生命中任何他們覺得自己無法控制的部分。

如生活方式一樣,情感也是固定不變的。例如,懦夫總是懦夫,不管他面對弱者是如何傲慢,受人保護時又是如何勇敢。他給門上三重鎖,養上看家狗,裝上防盜鈴來保護自己,但仍堅稱自己如猛虎一樣勇敢。無人能證實他的焦慮感,但他不厭其煩地來保護自己,這就足以暴露其性格中的懦弱。

性與愛這兩者也能提供類似的證據。當一個人心中有對性的目標時,他對性的情感就會產生。他把注意力集中在關于性的目標上,盡力排除與此沖突、不相容的趣味,因此能夠激發適當的情感和功能。如果缺乏這些情感和功能(例如陽萎、早泄、性欲倒錯和性冷淡),很明顯就是他不愿放棄那些不合時宜的趣味所導致的。這些反常都是由錯誤的優越目標和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在這類病例中,我們往往發現:他們總是傾向于期望得到伴侶的體貼而自己不體貼他人,他們缺乏社會感,缺乏勇氣和樂觀精神。

我有一個病人,在家里排行老二,他因無法擺脫一種犯罪感而痛苦萬分。其父兄都高度重視誠實做人。這孩子7歲時,他在學校告訴老師是他自己做的作業,但實際上是哥哥代他做的。這個小孩的犯罪感隱瞞了3年。最后他跑到老師那里承認了自己可怕的謊言,但老師只是一笑置之。接著,他又哭著去見父母并再次認錯,這次他更成功,父親對他尊重事實深以為榮,安慰表揚了他。但盡管父樣原諒了他,這小孩還是非常沮喪。我們只能下這種結論:他為了這種小錯而如此嚴厲地譴責自己,只是想證明自己是極其審慎正直的。家里高尚的道德風氣,促使他想在正直方面優于別人。在學習中和社會上,他都覺得不如哥哥優秀,因此他盡力以自己的方式來獲得優越感。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還會通過各種其他方式來自責。他染上了手淫,在學校也未完全戒掉欺騙行為。每當他參加考試之前,他的犯罪感就更加強烈。接下來,他的這類困難越來越多,因為完全知曉自己比哥哥心理負擔要重得多,因此當他沒能取得哥哥那樣的成就時,他就總以此為遁辭。離開大學后,他打算找一份技術性工作,但是這種強迫性的犯罪感對他糾纏不放,他整日整夜地祈求上帝原諒。這樣,他當然就沒有時間找工作了。

現在,他的心理狀況極為惡化,被送到精神病院,在這兒,人們以為他無可救藥。但一段時間后,他大為起色,離開了醫院,只是請求如果復發請院方再次收容。他改行學藝術史。又要考試了,他竟在一個假日跑到教堂,五體投地地拜倒在眾人面前,大聲喊道:“我是所有人中最大的罪人!”這樣,他再次使人注意到自己的良心是敏感的。

這樣在醫院又呆了一陣,他回家了。一天他竟然全身赤祼祼地跑去吃午飯!他身體健美,這方面是足以與哥哥和其他人相媲美的。

他的犯罪感是使他顯得比別人誠實的工具,也是他奮力實現優越感的方式。然而,他的種種努力走的都是生活的旁門左道,他逃避考試,不找工作,這都表明了他的懦弱和高度的力不從心感。他的所有神經癥癥狀都是故意逃避任何他害怕會失敗的活動。他在教堂自責、令人咋舌地沖進餐廳,這都表明他用卑劣的手段來獲取同樣的優越感。他的生活方式就要求他做出這樣的行為,而他產生的感情與其目標也完全一致。

也許另外一個例證更能清楚地表明心靈對于肉體的影響,因為與此相關的是我們更為熟悉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的也是短暫而非永恒的身體狀況。這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每種表情都會有其身體表現方式。個體會以某種可見形式表現其感情,可能見于他的姿勢態度,可能見于他的臉部,也可能見于他索索發抖的四肢。同樣的變化也可發現于器官本身上。例如,如果一個人臉色發紅或變青,他的血液循環必定受到了影響。憤怒、焦慮、悲傷,每種情感都會通過我們的“身體語言”得以表達,而且每個人的身體都有自己的語言。

當處于令人驚恐的情況下,有的人索索發抖,有的人毛發直立,有的人會心跳加速。還有的人會出汗、咳嗽、啞著嗓子說話,或身體縮成一團向后退。有的身體平衡會受到影響。有的會沒有胃口,嘔吐不已。對有些人來說,這些情感影響的是膀胱,而對另外的人來說卻是性器官。進行考試時,許多兒童覺得性器官受到了刺激,而且眾所周知:罪犯犯罪后,經常會跑到妓院或女友那里。在科學領域,我們發現有的心理學家聲稱性與焦慮密切相關,而有的卻認為兩者風馬牛不相及。這些都是基于他們個人經驗的主觀觀點。

這種反應屬于不同類型的人。調查又會揭示出這些反應多少來自遺傳。某些身體表達也能給我們提供暗示,看出整個家庭族的弱點和怪癖,在同種情況下,這個家族的其他成員也會產生類似的身體反應。然而,這里最有趣的是:觀察心靈是如何通過情感激發各種身體狀況的。

我們可以從情感及其身體表現中看出:心靈在它認為有利或有害的情況下,是如何采取行動、作出反應的。例如,當某人突然發脾氣時,這個人是想盡快解決自己的困難,他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痛打、非難、或者攻擊別人,憤怒的結果就會影響到器官,它使器官行動起來或緊張起來。有些人一發怒就會胃疼或臉紅。他們的血液循環產生巨大變化,他們甚至會因此而頭疼。在偏頭疼和習慣性頭疼的背后,我們往往會發現受到壓抑的暴怒或羞辱。而且對于某些人,憤怒會引起三叉神經痛或癲癇性痙攣。

情感影響身體的方式尚未被完全探究清楚,我們也許永遠也無法完全了解它們。心理緊張對自主性神經系統和非自主性神經系統均有影響。只要有緊張感,自主神經系統必會采取行動。這個人會拍打桌子、緊咬嘴唇,或撕紙。只要人一緊張,就好像有某種東西推動他以某種方式采取行為。咬鉛筆頭或咬手指頭都能讓他釋放緊張感。這些舉動告訴我們,他覺得某種處境威脅到了自己。在陌生人當中臉紅、發抖、抽搐,都是同樣的道理。它們都是由于焦慮或緊張而引起的。通過非自主性神經系統,這種緊張感傳到全身各處。這樣任何情感一經產生,全身就會處于緊張之中。然而,這種緊張感表現得并不總是和這些例子一樣明顯,我們在此指的也僅是那些身體上的病癥,它們與神經緊張的聯系顯而易見。

如果我們更深入地研究一下,主澮發現:身體的任何部分都參與感情的表達,而且身體表達都是心靈與肉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審視心理對肉體以及肉體對心靈的相互關系極為重要,因為它們是我們所關注的整體的兩個部分。

從這些證據中,完全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及相應的情感特征,會對身體的發展產生持續不斷的影響。如果兒童的性格及生活方式很早就定型,我們只要有足夠的經驗,就應當能夠預見他以后生活中的各種身體表現。勇敢者會顯示自己的心理態度影響于自己的體各中,他的身體構造會異于常人,肌肉會更加結實,儀態會更加規矩。姿勢很可能對身體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是肌肉更為健美的部分原因。勇敢者的面部表現與眾不同,而且最終他的全部特征都會受到影響,甚至頭蓋骨的形狀都可能改變。

今天已很難否認心靈影響大腦的運作。病理學有許多這樣的病歷:一個人因大腦左半球受傷而喪失讀寫能力,但通過訓練大腦的其他部分,又重獲這些能力。當一個人中風或不能恢復大腦受損部分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大腦的其他部分進行彌補,并恢復各器官的功能。當要表明個體心理學可能能運用于教育時,這一點極為重點。如果心靈能對大腦施加這種影響,如果大腦只是心靈的工具——雖然重要,但也只是工具而已——那么我們可以找到了發展并改善這種工具的方法。大腦有缺陷的人,不必一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其約束:他可以找到各種方法來訓練大腦,使其更適于生活。

倘若心靈將目標確定在錯誤的方向上(例如沒有發展與人合作的能力),它就無法對大腦的成長施加有益的影響。因此我們發現:如果兒童缺乏與人合作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就不能完全發展其智力及理解力。因為成人的全部舉止顯示出他在四五歲時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為他的世界觀和賦予生活的意義所產生的結果都顯而易見,所以我們能夠找出他所遇到的在合作上的障礙,并幫助他矯正其失敗之處。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我們已朝這門科學邁出了最初的幾步。

心理特征和身體類型

許多學者指出:在心靈表達與肉體表達之間,存在著一種永恒的關系。但似乎沒有哪一個人曾試圖找出兩者的橋梁和因果關系。例如克雷奇默曾描述過如何通過研究一個人的生理特征來找出與此相應的心理及情感特征。這樣,他得以把絕大部分人分成幾個類型。比如,那些臉圓、鼻短、有肥胖傾向的人,如凱撒大帝所說:

愿光周圍的人都肥壯,腦袋光滑,通宵安眠?!秳P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場。

克雷奇默認為特定的心理特征與這樣的體格有關,但他沒有說明這種關聯的原因何在。在我們的社會中,具有這種體格的人似乎并沒有什么身體缺陷,他們的身體完全適應于我們的文化。在身體上,他們覺得自己與別人一樣健康。他們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他們并不緊張,如果想打架,他們覺得自己是能行的。然而,他們無需將別人視為仇敵,也不必認為生活充滿惡意而苦苦掙扎。有一派心理學家稱其為“外向者”,但沒有說明其原因。然而我們稱其為外向者,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并未導致焦慮感。

克雷奇默分類的另一種相反類型的人是有神經質的人,他們有的長得像小孩,有的越高得超常,鼻子長長,頭呈蛋形??死灼婺J為這類神經質的人性格內向,喜歡內省。他們一有心理障礙,容易得神經分裂癥,他們是凱撒大帝所說的這種人:

楊·卡修斯又高又瘦,他思慮過多,這種人很危險?!秳P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場

這種人可能有生理缺陷,成人后較為自私、悲觀、內向。他們也許會要求得到更多的幫助,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注意,他們就會充滿怨恨、疑心重重。盡管如此,克雷奇默也承認,有許多是混合型,甚至肥胖型的人也會產生屬于瘦長型人的心理特征。如果環境使他們朝這個方向發展,使他們變得膽小沮喪,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了。通過系統性打擊,我們也許能把任何小孩變成神經質的人。

如果具有長期經驗,我們便能從各種部分表現中,看出一個人與人合作的能力大小。人們實際上一直在不知不覺中尋找這類人號。合作的需要不斷地給我們提出各種要求,我們也憑直覺而非科學煌方法找到各種暗示,來指導自己如何在混亂喧嘩的生活中找到更好的方向。同樣我們可以看到:每次歷史大動蕩之前,人們在心里早已認識到必須改革,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奮力拼搏。因為這種拼搏純屬本能,錯誤也就容易造成。人們總是不喜歡有明顯身體特征的人,對畸形的人和被毀容者總是避之唯恐不及。他們實際上是在不知不覺地推斷這些人不大適于合作,這自然大錯特錯,但他們的推斷也可能是基于自己的經驗。對于具有這些生理異常的人,目前尚未找到合適方法來提高他們的合作程度不同,他們的缺陷也因此被過去強調,而他們自己也成為大眾迷信的犧牲品。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總結,在四五歲的時候,小孩就統一起自己的心理奮斗目標,建立起心靈與肉體之間根本關系。固定的生活方式,與此相應的情感和生理習慣及特性都已成型。這種生活方式融合了或多或少某種程度的合作精神。以其程度,我們去理解并評價一個人。例如,所有失敗者的共同之點就是合作能力極低。我們現在可以給心理學再下一個定義:它是對合作精神缺陷的了解。既然心靈是一個整體,同樣的生活態度又貫穿于它所有的表達之中,那么一個人的情感和思想必會與其生活方式相一致。如果我們看到情感造成明顯的困難,而且違背人的私利,只想改變這種情感是毫無用處的。它們是個人生活方式的真實表現,只有改變生活方式,這些情緒才能得以根除。

對于教育和治療的未來,個體心理學在此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暗示。對于人的個性,我們決不能只去治療一個病癥或單一方面,我們必須在他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中、在他的心靈對經歷的解釋方式中、在他賦予生活的意義中,在他對從身體和外界得到的印象做出反應而采取的行動中,找出其錯誤的看法,這就是心理學的真正任務。真正的心理學不會用針扎小孩看他蹦得有多高,不會搔癢看他笑得有多樂。這類做法在現代心理學中極為常見,可能也能告訴我們一些關于個人心理的東西,但也只限于證明個人有一種固定的生活方式而已。

生活方式是心理學最適合的研究對象和調查對象,采取其他研究對象的心理學家主要研究的是生理學或生物學,對于那些調查刺激反應的人,那些企圖找到“創傷”——即震驚經歷——所產生影響的人,那些研究遺傳能力、觀察他們如何發展的人,這一說法都是正確的。然而,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考慮的是靈魂本身,是統一的心靈,我們研究的是個人賦予世界和自己的意義,他們的目標、奮斗方向,以及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迄今為止,我們了解個體的最佳辦法,就是研究他與人合作的能力大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從本篇文章/音頻/視頻中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概念:學生以學習為己任,自律,自強。其次才是娛樂等。 2,我在本片文章...
    學霸不懂學渣的痛閱讀 250評論 1 0
  • 我們是人,生而為人,都有自尊心,但是我們很多時候“自尊”得非常可笑。 為了“自尊”,我們不承認是我們有錯。 我們皆...
    亢奮的蘑菇閱讀 257評論 2 3
  • 都說什么季節要對應吃什么蔬菜,這不是沒道理的。在這個適合養生的季節里,到底吃什么蔬菜最養生呢?這個時候,該是小斗登...
    巴里艾閱讀 175評論 0 0
  • 文/縉修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出自 宋皇帝趙恒的話,影響了許許多多...
    縉修閱讀 771評論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