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窗小廣告是怎樣賺錢的?誰在賺?

作為老司機的你一定受到過彈窗小廣告的困擾,滿懷期待的點開網頁卻砰的彈出一個小窗口,這冷不丁的垃圾廣告十有八九是你不感興趣的吧,除非你興趣非凡,嘿嘿。在關掉窗口后,你是不是想過,這么煞風景的廣告真的會有人點嗎?這小廣告真的能賺錢?都是誰在賺呢?今天就來揭開這小小產業(yè)鏈的一角~

最直接的受益者肯定就是網站的站長啦。網站做出來就是為了盈利的,但是,網站的性質和規(guī)模決定了盈利模式的差異。像知乎這種性質的網站,追求高品牌價值,不會為了廣告收益而犧牲用戶體驗,所以頁面的廣告會盡量的避免打擾用戶,選擇的廣告主也會盡量的高端。這種廣告屬于品牌廣告,廣告主不追求直接的收益,只求擴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一般也就肯給大錢,高逼格的網站也樂于接受。

可對于中小型網站,想接品牌廣告就比較難了,所以,就有了效果廣告。廣告主追求直接的收益,以實際的廣告投放效果計價。比如一個APP投放到一個小網站,不管向用戶展示了多少次,只要沒有用戶下載(轉化),廣告主都不會付錢。下載一個才算一次錢,或者廣告主定義效果是用戶要打開app多少次才算也可以。

這種計價方式對于廣告主而言,很是劃算,在站長不作弊的情況下,投放的性價比完全是自己定的,所以,一般也就不會挑投放的地方了,只要能帶來用戶,管你阿貓阿狗。中小型網站沒有其他選擇的余地,就會來選擇這種類型的廣告,畢竟是按實際的轉化效果計價的,所以廣告都會盡量的去打擾用戶,畢竟你看不見,怎么會去下載呢是不是。。。

那萬一,網站站長挑選的廣告不夠吸引人,一整天都沒有人鳥這個廣告,那豈不是白忙活了,沒有效果廣告主不給錢啊。實際上,網站站長不會直接去找效果廣告來投放的,1,麻煩,茫茫人海,到哪找合適的廣告呢?2, 風險太大,挑選的廣告不好,沒有轉化,拿不到錢,網站很容易虧本。所以,另一個角色就登場了: 流量平臺

流量平臺專門收集這種小網站的流量(不是手機上網那個流量~)。按展示次數或者點擊次數算錢,對于彈窗廣告(Pop Ads),一般就是彈一次窗算一次錢,價格大約在$0.0001 ~ $0.001之間,雖然很廉價,但對于網站站長而言,節(jié)省了摸索的時間而能得到固定的收益,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你應該對這個價格做一下大概的估算,有了明確的概念后,再往下看。

那么,流量平臺收購的這些流量,又往哪兒去呢?和網站站長同樣的顧慮,廣告商也幾乎不考慮風險太大的買賣,直接來流量平臺買流量是不太愿意的,畢竟流量平臺,賣出的價格也是按次算錢的,不是按效果算錢的,和效果廣告本身的定位沖突。今天的主角,就要登場了,他們不生產流量,卻是流量的搬運工,憑借著多年的廣告投放經驗,混跡在各種流量平臺,靠敏銳的直覺和專業(yè)知識來賺取這市場最大份額的利潤: Affiliate Marketer

Affiliate Marketer會從流量平臺那里買來流量,價格大約是$0.0003 ~ $0.003,流量平臺一手買一手賣,這就把差價給賺到手了。其實,流量平臺的錢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掙到的,他們至少要做四件事:

1,從全世界收購千千萬萬的小網站流量,這可是個體力活。
2, 對流量進行分門別類,以供Affiliate Marketer挑選購買,維度包括: 用戶所屬國家,運營商/ISP,設備類型,網站類型等等。
3,提供通用適配的彈窗廣告代碼腳本,供網站直接調用。
4, 建立競價模型,流量平臺需要顧及上下游的利益,既要給網站站長最大的收益,也要給買家提供性價比最高的流量,不然客戶就都跑了。競價模型是一個大話題,這篇就先不展開了。總之,是個技術活。

Affiliate Marketer拿到流量之后,就要來放廣告啦~,這些人很多都是個體戶,最多也就幾個人合伙,去一家家公司談廣告合作也是不太現實的。所幸,又有中間人來充當這種角色: 廣告聯盟

大到百度廣告聯盟,小到地下小廣告聯盟,從互聯網誕生之初就存在著,他們和需要投放廣告的客戶進行合作,取得預算和廣告素材,轉手下放給Affiliate(渠道), 靠中間的差價賺錢。這里面價格的差異就非常大,一個效果廣告的轉化收益,從$0.1 到 $20以上都有。Affiliate一般會按照CPM(每千次點擊成本)和eCPM(每千次點擊收入)來衡量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流量價格。

以流量平臺買入的價格計算,CPM大概在$0.3 ~ $3之間,那么,eCPM只要大于這個Affiliate買入流量時候的價格,就能盈利。Affiliate的基本素養(yǎng),就是在投放廣告前估算或者調查這個eCPM,看能不能盈利,來決定接不接這個廣告(Offer)。

Affiliate創(chuàng)建的廣告計劃,以流量來源方面,包含定向的國家,運營商,網站類型,設備類型等,以流量去向而言,是這個offer的落地頁(Landing Page),就是彈出來那個污污的頁面啦~, 這些,共同組成了一個Campaign。購買的每千次點擊,會有一定的百分比產生用戶行為,比如下載,訂閱等等。這個百分比稱為CTR(轉化率)。在這個Campaign里,假設CTR為1%,轉化價格為$2,那么eCPM = 1000 * 1% * 2 = $20 美元!如果購入CPM價格是$3, 那么Affiliate就能凈賺$17 !是不是覺得好像小廣告很能賺錢了!100個人只要有一個人對小廣告有興趣,產生下載,Affiliate就能大賺了!

廣告聯盟從這里面賺取的則是固定百分比的收益,接入價格可能是$3,給Affiliate $2, 毛利率達到50% ! 當然,具體賺多少取決于競爭力的大小,畢竟市場上不會只有一家廣告聯盟。這樣看來,廣告主是那個最終付錢的人嗎?不不不,作為整個產業(yè)鏈的發(fā)起者,肯定也是盯著大蛋糕,為了賺錢的,為這整個產業(yè)鏈付錢的,其實就是用戶,羊毛出在羊身上。你玩?zhèn)€王者榮耀,買個皮膚,這錢,可是要分給這形形色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人啊,驚不驚喜,刺不刺激?天底下沒有無緣無故的彈窗,一切,都是環(huán)繞著你的錢包展開的呢。

回顧下整個環(huán)節(jié):

在沒有人毀約的情況下,網站站長,流量平臺,廣告聯盟,廣告主,這四者的收益都是可預期的。只有Affiliate,承擔了最大的風險,門檻也是最低,一個人就能開始。相對的,他們可能獲取到的利潤份額,也就最大。有風險的地方,就有利潤嘛。流量和廣告市場瞬息萬變,能不能賺錢,全憑Affiliate自家本事,但記住一點,二八定律在哪里都適用,也就是說,top 20%的Affiliate拿走了80%的利潤,剩下那80%的Affiliate,在忙著喝西北風。

這里面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除了起點的網站(最終渠道)和終點的廣告主是不可缺失的之外,其他的角色都是可以繞過的。只要有門路,網站直接對接廣告主,不是不可以,繞開了這層層的雁過拔毛,直接對接,對雙方的利益都是有莫大的好處。但是,大多數還是會選擇這個標準途徑,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明知上游會賺你的錢,但是你不給他賺,你自己拿不到資源,也就賺不到錢。

流量交易的本質是套利交易

將流量看成一種資產,廣告主找不到最便宜的賣家,站長找不到出價最高的買家。而流量平臺,Affiliate,廣告聯盟,則又都似乎知道一點,也不知道一點,沒有人,知道最合適的買家和賣家。流量從地球的一邊流動到另一邊,買家期望的價格和賣家期望的價格有了價差,中間知情者就有了牟利的機會。這個市場,就是個套利市場。

這個流量市場包含套利市場的一切屬性,也就有著和套利市場同樣的性質: 價格趨同性。價差一旦出現,Affiliate蜂擁而至,依賴著競價模型,最終,會將流量價格引向 CPM = eCPM的臨界點, 沒有一個Affiliate能夠再盈利,只等待下一次機會的到來。

微觀教科書里有一句話,企業(yè)的最大規(guī)模發(fā)生在邊際利潤為0的時候。對于一個成熟的市場而言,也是一樣,市場的最大規(guī)模,發(fā)生在邊際利潤為0的時候。那么,互聯網發(fā)展這么多年了,這么個流量買賣市場,是不是已經很成熟了?現在入場的Affiliate,還能不能喝到剩湯呢?或者說,既然還有這么多人在玩這個市場,證明這個市場其實還很賺錢?這些問題,就見仁見智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