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午夜時分,《敦刻爾克》在國內正式的首映。
第一時間選擇去看得原因只是單純的因為想去好好了解一下這段在初中歷史課上一筆帶過的戰爭。
畫面雖然只有2D卻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主要就是音樂方面,bgm跟整體音效的組合非常完美,致使整部電影充斥著緊張、壓抑的氛圍。影片整體流程絲毫沒有停頓,從一開始就充斥著戰爭的壓迫感,直到結尾。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給了我一點都不美妙的觀影體驗,雖然沒有血腥暴力的鏡頭,但是整體的氣氛壓抑讓我極其難受,從頭到尾沒有一絲喘氣的空間,導演甚至連不必要的對話都完全舍棄了,以此襯托出戰爭的壓迫感。這種感覺讓我在中途一度有想要逃離的沖動,是啊,我在害怕,我想逃避。
也許正是導演在想要告訴我們的
這……就是戰爭!
沒有慷慨激昂,沒有熱血沸騰,沒有英雄的沖鋒,沒有人性的光輝。
只有驚恐的士兵,泥濘的海灘,陰暗的天空,草芥的生命,求生的欲望,沉悶的氣氛,壓抑的絕望。
戰場就是煉獄,生命就是這么卑微不堪!
影片開始有一句“只有英國人能上船”道出了多少悲哀,雖然可憐,可是誰讓法國人是失敗者?大不列顛是屬于英國人的,而不是法國人!他們已經輸了,巴黎淪陷的那一刻他們就輸了,他們甚至失去了與德國正面交戰的勇氣!戰敗的人沒有資格要求別人為他們做什么,只能夠奢求英國人在回家的時候帶上他們!
戰爭沒有輸贏!
不管是勝利或者是失敗,所造成的傷亡永遠不可估量。
二戰血腥淋漓的例子讓我看見了戰爭的可怕,也讓我明白活著才是真正的贏家。
這樣的戰爭之中,最大的奢望就是活下來!不管是誰!
活著,才是最大的勝利!
“他死總比我死強,這事關生存,我們沒有選擇!”
這就是戰爭!
根據電影開頭文字敘述,有約40萬盟軍軍隊被圍困在敦刻爾克。但是到了最后只有約33萬5000人回到英國!
剩下的6萬5000人呢?
戰爭面前,人的生命跟螻蟻一般。
為了大部分人舍棄小部分人,這就是戰爭的殘酷。
丘吉爾為了保存軍力,鼓舞組織民眾開自己的民船去敦刻爾克運送軍隊。軍隊卻只是每日派出一艘驅逐艦。
“下一場戰斗,為英國而戰時,他們會派上用場?!?/p>
這是他的理由!
我記得..當波頓指揮官在看到海面上遠遠駛來的民船時,旁邊的軍官問他看到了什么,他回答:“我看到了家?!?/b>
戰爭很慘烈,但是總是有支持著他們的家人,也許國家沒有能力拯救他們的士兵,但是家人,會來接你們回家!
就像海報上面寫的:
“當40萬人無法回家,家為你而來”
你們或許無法成為我們的驕傲!可是你們是我們孩子,是我們的家人!家人需要我們,我們便來了!祖國拯救不了你們了,那么,我們來!我們來接你們回家!
丘吉爾政府要求救回3萬人,但是卻在這些“可愛、無知”的家人的幫助下送回了33萬5000人!
家人,就是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站在你身后的人。
毫無疑問,他們就是!
電影結尾有一個小細節吧,一位老人在為戰敗歸來的士兵們分發面包,嘴里不斷地說著鼓勵他們的話語,但是卻從不抬頭看士兵們一眼。
“我們讓你失望了,對嗎?”
老人沒有回答他,依然自顧自地發著面包。
影片最后時刻,士兵不敢看向窗外的“家人”,但是,“家人”卻什么都沒有說,只是默默遞上了兩瓶酒。
這時候,我才明白。也許你們輸了戰爭,但是那又怎么樣呢?重要的事情在于,你們回來了……回來……就好!
活著……就好!
最后那位擊落了多架敵機的飛行員,卻只能在夕陽下的沙灘上被敵人俘虜。
不免讓人感到凄涼,但是這是他的選擇,本來他有機會回國的,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回家,他選擇留下,戰斗到最后一刻。
那一刻看到他在敵人包圍下面露笑容的臉,我知道,他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