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次我女兒在小黑板上畫了一個“爸爸”,我看了很高興,覺得很有幾分爸爸的神態,說,“哇,你畫的爸爸真像,畫得真好,厲害!再畫一個媽媽吧!”
誰知女兒開心是開心,但卻說,“我不想畫了。”然后轉身玩別的了。
這樣的尷尬我不是第一次遇到,很多時候她做成一件事后,我說“你真厲害”之類的話,她都變得不愿意繼續做,或者有點膽怯,不能接受新挑戰,有時遇到做得不好時,也不能接受我的糾正和建議。
怎么回事呢?
后來我讀到一個心理學實驗才明白,有時候贊美對孩子來說是有反效果的。
實驗是這樣,有研究者讓不同的兒童做數學題,當他們解完一組題之后,研究者會給他們一句反饋。
對一些孩子說,“哇~,你好聰明啊!”
對另外一些孩子,則肯定他們付出的努力,說,“你平時一定很用功。”
然后給這些孩子們另外一組數學題。
結果發現,被贊美聰明的孩子更害怕失敗,傾向于完成難度更低的任務,遇到困難更易放棄,焦躁,甚至表現出自尊水平的下降。
因平時的努力得到關注的孩子,則更愿意嘗試新的挑戰,結果也更好一些。
2
仔細想想,這很有道理。
贊美一個人聰明,這是人的特質、天分,會使孩子把好的結果歸因為天分這種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固定的)。
一個人受到了贊美,就會害怕配不上這樣的贊美,因此有壓力,出于壓力,他可能更愿意重復相同的工作,
---我做這件事已經很好了,為什么還要做別的呢?萬一我做別的沒有這個好呢?接受不到這樣的贊美了怎么辦?
更嚴重的,可能什么都不做了。
就像前面我夸女兒畫得好,但她不知道怎么個好法,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畫出這個好來的,讓她再畫一幅就猶豫了,會擔心再畫下去可能讓人失望,所以用放棄來維持現狀的好。
長期被這樣評價,孩子會形成固定型思維,看不見自己的能力何在,而是在乎外界的評價、別人眼中的自己,以別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成為表現型選手。
做事情只是圖個表現,在乎的是事情的結果在別人看來是不是好,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如何,沒有自我能力感。
3
而肯定一個人很努力,這是看到了這個人做事的過程,促使孩子把好的結果歸因為自己的努力這種可以控制的因素(可發展的)。
成功了,是因為自己不斷努力提高了能力,失敗了,是自己不夠努力,付出還不夠。
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或者大量練習而提高的,在面對新的挑戰時,自己的能力是靠得住的,而不是外界的運氣等。
也就是說,能力是持續可發展的,在過程中不斷付出,尋找各種資源,就能發展自己的能力,相應地,結果也會隨著變好。
所以,如果長期地、習慣性地引導孩子去關注完成一件事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事情的結果,這樣會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形成成長型思維,做成長型選手。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考得好,表揚他:“你這次考得不錯,因為你之前準備很充分,而且這次你很仔細,你看,一些容易馬虎的地方你都做對了!”
----準備充分、仔細,都是孩子可以控制的,下次考試,他還會繼續這么做。
孩子的自信和生活中的體驗和實踐息息相關。
通過做一些事、體驗一些事,他們對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有個基本感覺,進而建立起能力感,也就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越強也就越自信。
4
另外,用描述性的語言描述我們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真誠地認可孩子所做的事,也會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比如,
“今天你的房間很整齊,我走進來很舒服。”
“你這幅畫的色彩對比很驚艷,我很喜歡。”
“謝謝你把作業整齊地放在書桌上,我找起來很容易。”
“喲,你在爬樹,你一腳踩在這個樹枝,接著又夠到這個樹枝,我好像看到了一個猴子。”
描述是具體地說發生了什么事,我有些什么感覺、什么想法。
不去下判斷,不去針對一個人做褒貶。
比如學生不做作業,老師問,“你最近都沒做作業,發生了什么事?”
這是描述事情,并表示關心這個事情的發生、發展。
而如果問,“你最近怎么回事,老不做作業?”
這是訓斥,是針對人的一句話,它并不關心事情背后的原因。
當我們描述事情的時候,就為雙方進一步對話創造了一個空間,允許更多的信息流動進來----你說吧,我想知道更多,我好奇。
這種描述性的話語表達的是一種關注,是更有力量的溝通,更能表達我們的重視。
比如看到孩子畫畫,說“嗯,這是你畫的山,這是你畫的樹,哦,這里還有河,河里還有魚,這是什么魚呀?哦?這里還有個人,他來做什么呀?……”
當我們這樣描述的時候,我們一點也沒有評價孩子畫得好還是不好,我們只是如實的傳遞出對他做的一件事情的感知,關注的是更具體的過程,沒有褒貶。
孩子感覺到自己做的事被看見了,就更樂于跟我們討論,也會更有興趣做下去。
如果是我們看不懂得事情呢?
即使不懂,也可以表達我們的感覺。
比如孩子讀英文課本,父母聽不懂,但是說,“我聽到一開始你讀的很響亮,怎么越到后面越快,聲音也小了呢?”
這樣的反饋也是有價值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在聽他讀,這比說“讀得好”更讓人覺得受重視,更舒服。
我們說得更細更深,而不是籠統的、像是敷衍的“好”、“真棒”,更能表達出我們對這個人的興趣。
當我們關心孩子的努力的時候,我們表達的是,你做的事情我都看見了,而且,我有興趣繼續看下去。
5
看見和關注,就是鼓勵,更是愛。
有時父母不需要太多語言,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擁抱、一次擊掌、偷偷晃一下大拇指,示意他我們看到了,孩子的臉就亮了起來。
這樣的稱贊是很自然的情感表達,是真心的欣賞。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患“表揚依賴病”呢?
怎么可能僅僅為了得到他人幾句稱贊而去迎合別人呢?
怎么可能因為幾句稱贊就沾沾自喜不努力了呢?
能真切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鼓勵的孩子,會被持續激發內部動力,更加努力,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