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一個以仁厚治天下的朝代。
三百年的基業,從太祖趙匡胤開始,就始終把“仁”作為治國的方略。趙匡胤的仁厚,最被人稱道的就是不濫殺。其實何止是不濫殺,他當真擔當得起“心胸寬廣,仁義無雙”的美名,這一點歷史上所有的君王都無出其右。如此仁厚待人,自然甚能得人。
不少史論家認為中華文明在宋代達到鼎盛,與開國者趙匡胤的仁厚得人密不可分。據傳,宋王朝的興盛來自于“太祖誓約”。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破宋,俘虜了徽欽二宗。有一個叫曹勛的宋臣,與宋徽宗一起在俘虜之列。過黃河十多日后,宋徽宗對曹勛說:“不知道中原的百姓可會推戴康王(康王就是趙構,宋徽宗的兒子,后來成了宋高宗。)?”第二日,宋徽宗給曹勛一道“密旨”,告誡他說:“你且乘機逃走,回去告訴康王趙構,來日北定中原,但按計策行事,千萬不要以我為顧忌。”之后,他又不甚放心,對曹勛說:“太祖創立大宋之后,有誓約藏在太廟,告誡子孫不得殺大臣以及上書言事之人,違者不祥。”
后來曹勛從金兵的掌控中逃出生天,南下找到宋高宗趙構,具言徽宗所叮囑之事。此處徽宗所說的“太祖誓約”,是指大宋開國之君趙匡胤立國之后,為嗣位子孫定下的類似“憲法”性質的條文。關于這部“憲法”,后世說者眾多,但大同小異。
王夫之《宋論》里的描述是這樣的——趙匡胤將“誓約”刻在石碑上,鎖藏在宮殿密室里,繼位的大宋君主,須進殿跪讀。“誓約”很簡單,只有三條,是宋朝的施政底線:
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
其中第二條的“不殺士大夫”(不輕易殺)至關重要,它成為制度保障,使其中第二條的“不殺士大夫”(不輕易殺)至關重要,它成為制度保障,使得趙宋這個由武夫開創的王朝,到達后人艷稱的“文治巔峰”。士人的風骨、學問和能力,得到全方位展示。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天水一朝。”
天水是趙氏郡望,所謂“天水一朝”即指趙宋。大量的史料證明,無論“太祖誓約”是否真有其物,但宋朝沒有暴君、不輕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卻是確鑿的史實。這一切,皆導源于開國君主趙匡胤。
仁厚之君
宋太祖趙匡胤,軍人出身,即位后矯晚唐五代之弊,優待士人,裁抑武將,開“文治巔峰”一朝。他早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人,英勇善戰,深得周世宗喜愛。
在《宋史》和《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有關于趙匡胤教導士兵作戰的大量記錄。
一代英主周世宗死后,趙匡胤手握后周重兵。繼位的周恭帝年僅7歲,由太后垂簾聽政。不久陳橋兵變發生,趙匡胤黃袍加身。此時,趙匡胤告誡將士:勿擾民,勿對后周大臣輕啟殺戮,否則不容寬赦。事實上,后周文武百官也并未作過多反抗,平靜地接受了江山易主的事實。之后趙匡胤將周恭帝廢為鄭王,遷居西京洛陽供養,并厚葬死難的韓通,嘉獎他“臨難不茍”。這場政變難度系數之低,史上罕見,流血之少亦屬空前。趙匡胤性情寬厚。有軍士曾經為他獻上一條手撾,平常可當手杖使用,但里面藏有利刃,以備緊急情況使用。
趙匡胤大笑,將手撾扔在地上,說:“我用這個東西,不能解決什么問題。你以為那種危急時刻真要來臨,憑借這個東西就能改變局面么?”趙匡胤派得力將領曹彬出征南唐之前,賜予曹彬一封信函,告誡他攻城時不要殺害平民,尤其不能傷害南唐國主李煜一家人的性命,如有不聽令者,可拆開信函,里面有全部處分條款,只要是副將以下職位的人違令,可直信函,里面有全部處分條款,只要是副將以下職位的人違令,可直接斬殺,無須稟報。班師回朝后,趙匡胤設宴慶功。
曹彬酒酣之際,將出征時所領的信函完璧歸“趙”。趙匡胤接過來后,當場徐徐拆封,里面竟是白紙一張。這是他“恩威并施”的用人技巧,主基調是“仁厚”:一方面他不希望曹彬殺戮南唐百姓,所以給了他密函;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曹彬隨意殺害部下,所以在里面放置了一張白紙。曹彬行事時,拆開看到是白紙,不明究竟,自然會上報。
南漢后主劉 ,在降宋之前喜歡置酒毒殺大臣。降宋后的某天,趙匡胤召集群臣和劉 飲酒。劉 與趙匡胤先到,眾臣后至。趙匡胤盛滿一杯酒請劉喝。劉想起自己在南漢時的所作所為,懷疑酒中有毒,捧杯流淚說:“我自知罪不容赦,但您既然當初并未殺我,還請再開恩一次,將我再降為大宋的平民,讓我看到盛世到來。我……我實在是不敢飲這杯酒啊……”趙匡胤哈哈一笑,說:“我推赤心于別人腹中,哪會跟你一樣呢?”說罷拿過劉的酒杯,仰頭一飲而盡,吩咐手下另行給劉 準備美酒。
仁心用人
趙匡胤登上大寶之后,對于后周的大臣,大都優容對待。
宋初著名詩人楊徽之,在周世宗時就覺察到趙匡胤不對勁,一再勸周世宗說:“趙匡胤甚得人心,不可以讓他掌管禁軍。”此事被趙匡胤知道,即位后,他想誅殺楊徽之,但旋即被弟弟趙光義勸阻:“楊徽之是周室忠臣,不能過多責備。”趙匡胤大悟,只將楊徽之貶官了事。后周宰相范質,入宋后依然做了宰相。
趙匡胤所器重的心腹趙普,則是直到乾德年間,才取代范質成為宰相。范質為人耿直、廉潔清介、好面折人,不能容人之短。他有一句名言:“人能鼻吸三斗醋,斯可為宰相矣。”言外之意是經得住嗆才有做宰相的本錢。這位不為自己及家人謀置私產的大臣,受到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的敬重。宋軍征討南唐期間,南唐后主李煜派手下徐鉉出使大宋,意思是南唐已經向宋稱臣,大宋不應對南唐刀刃相向。
徐鉉數次與趙匡胤爭辯,希望趙能收回軍令。趙匡胤怒了,以那句著名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斥退徐鉉。南唐被滅后,徐鉉與李煜一起入宋,仍被委以官職。納諫方面,趙匡胤也能做到從善如流。
一次,某個官位出現空缺,趙普上書請求趙匡胤任命某人出任。誰知此人不合趙匡胤心意,提案遭到否決。第二日,趙普入奏時再談這個任命,再遭趙匡胤否決。再過一日,趙普仍要求趙匡胤任用那個人。趙匡胤勃然大怒,將奏折撕裂扔在地上,拂袖而去。趙普神色自若,拾起奏折,回家粘補完整,第二日再上奏趙匡胤。趙匡胤有所感悟,終于準許趙普所請。
后來那個得到任用的人,果然非常稱職。又有一次,某官立功很多,趙普認為其于理應該升官,于是上奏趙匡胤。趙匡胤素來嫌棄趙普所提之人,否決了趙普的提議。趙普當面力爭。
趙匡胤惱了,露出了武夫本色,說:“我就是不給他升官,你能奈我何?”趙普從容答道:“刑罰用來懲戒過錯,賞賜用來表彰功德。刑與賞,是屬于天下的,不是您一人的,這是公事。
陛下何必以一己的喜怒來決斷公事?”趙匡胤聽不進去,霍然起身,入宮去了。趙普緊跟上去,直到宮門才停下,然后久久佇立在宮門之外,靜候趙匡胤出來。最終,趙匡胤準許了趙普所請。
趙匡胤的仁厚,和五代其他統治者的濫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心思歸自在情理之中。
大宋一統江山除了軍力強盛、謀略對頭,還與其人格魅力不無關系。宋人平日里稱呼趙匡胤為“藝祖”。
“藝祖”之稱源于《尚書》。《尚書》把有文德才藝之古帝王稱為“藝祖”,這是對開國皇帝的一種美稱。確實,五代如走馬燈般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天子們不能與宋太祖趙匡胤同日而語。
“藝祖”這個稱號,仁厚的趙匡胤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