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優選 ‖ 沐尚公主》(第7場)
這是一個以明朝洪武年間皇家的沐尚公主與民間的書生何廷貴從相遇、相識到相知、相愛作為主旋律的愛情故事,作者尊重史實,文筆生動,讓讀者感到他們的愛情順理成章,實乃佳偶天成、天作之合。故事展現的可謂是幸福美滿、自然和諧的愛情佳話,從故事中可以看到沐尚公主與何廷貴之間的心有靈犀和相愛動人。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沐尚公主雖然是洪武皇帝與苗疆女子生下的一個并非嫡出的女兒,但皇帝卻對她情有獨鐘,而且在所有的女兒當中最疼愛的就是沐尚公主。故事通過父女二人的對話展現了非常令人稱羨的親情關系。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栩栩如生,毫無違和感,作為一個皇帝,對話展現出的人物性格和尺度拿捏得非常到位。
這篇故事的精彩之處還在于對人物言談舉止細節的描寫活靈活現,行文脈絡清晰——從開篇對沐尚公主的生活狀態進行了比較大篇幅的描摹,以及對于沐尚公主如何與何廷貴相遇,再到何廷貴準備以舉人的身份進京趕考,穿插著沐尚公主與洪武皇帝的對話,并讓洪武皇帝選中何廷貴作為進士和駙馬并委以重任。
不足之處在于,這一篇愛情故事讀來非常連貫自然,但故事中的沖突略顯不足,沒有進一步進行情節沖突與反轉的渲染,會讓人感覺到情節鋪展得過于順利、略顯單薄。
二、《仙桃》(第7場)
這是一篇非常有想象力的故事,并非鬼故事,卻與我國的神話傳說中常常提到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七仙女、閻王爺、牛頭馬面等角色人物相互交織地聯系在一起,而且是那么的自然和緊密。作者通過平凡人尤其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展開,畫面感十足——以蒲生跟著父親蒲信在街頭賣藝作為切入點,引出了后面將要發生的一系列故事的高潮和蘊含其中的原委,以及人性的哲理——既有對于人性中丑惡的抨擊和不屑,也有對于人性中光輝的思考和贊美。
從作者的年紀和文筆來看,這篇作品可謂是上乘之作。作者在這篇故事中,從蒲生為街頭百姓包括達官貴人賣藝,然后轉變到第二個表演節目——偷桃,伴生出落入父親的圈套,結果竟然到達天庭,并在天庭中見到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一干神仙;隨后劇情急轉直下,蒲生又跑到了閻王殿,見到了閻王爺、牛頭馬面等一干陰曹地府的鬼差。故事讓我們得知蒲生的父親蒲信曾于500年前不幸被打入地獄,但500年后閻王爺會給他50年的假期,蒲信為了保全自己投胎轉世,所以不惜傷害自己的孩子,讓蒲生作為他的替死鬼來達到自己投胎轉世的目的,這是令蒲生非常不齒的行徑;然而當這一幕落到蒲生的身上,他在閻王殿經歷了500年的折磨以后再次來到人間時,面對自己的孩子表演自己當年的絕技,卻不忍心像當年自己的父親蒲信那樣對自己的兒子,他為的是犧牲自己的“小我”,成就世世代代的子孫的“大我”,讓他們都過得安生和幸福,這便是人性之光芒。
對了,文中所提到的“癡呆”二字也非常精彩,比較符合你的語言風格。祝賀作者完成這樣一篇佳作,期待后續能有更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
相關文章收錄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