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陽光驅散了冬日的寒冷,懶懶的灑落在庭院中。枇杷樹享受著燦爛的陽光,整棵樹也變的有光彩了。
尤其被樹葉簇擁的花兒,帶著淡淡的鵝黃色,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的嬌弱,惹人愛憐!一群群的蜜蜂,在花間跳著熱鬧的舞蹈,打破了午后寧靜。
我坐在庭院中曬著太陽,享受古人般“偷的浮生半日閑”的愜意。多日的陰雨綿綿,郁結在心中的不暢,也在暖暖的陽光中逐漸的消散,身心都感到極度的舒暢!
一陣風過,嬌小的花瓣輕輕飄,慢慢地一片又一片的花瓣給地面鋪上了一層絨毯。不經(jīng)想起,老人們都說枇杷花是“苦”花,花開在深秋之時,落盡在寒冬之季,終其一生都不曾見到春日的陽光。
但是它的苦卻孕育了果實的甜,每年的五月末六月初,黃澄澄的果實掛滿枝頭,隨手摘下一顆,剝下外皮,放于口中,立刻甜香四溢,給人滿滿的滿足和喜悅。可誰又會憐惜這些凋零在冬日里的花兒呢?
上學時,曾學過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其中一句“過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讓人記憶深刻,細細讀來有種悲涼之感。
院中的枇杷樹是由外婆親手種植的,現(xiàn)在高度已經(jīng)超過了二層小樓,可嘆外婆已經(jīng)離開我們有6個年頭了。
外婆幼年時,家中貧寒,經(jīng)常缺衣少食。嫁于外公后,由于外公長年在外務工,家里的四個孩子和老人,還有田地里的任務都落到了她單薄的肩膀上。后來子女各自成家,原想著年老了可以享享清福,可身體卻越來越差,長年被病痛困擾。
記憶中,每每去到外婆家,外婆總是會備上一大桌子的飯菜,然后笑著囑咐我“多吃點!長胖點才健康!”即使我碗里已經(jīng)堆成了一座小山,她還是覺得我吃不飽似的,賣力的給我夾菜并樂呵呵的看著我吃完,在她看來這事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年節(jié)時,外婆像變戲法似的,變出一大桌又一大桌好吃的飯菜。一大家子十幾口人,熱熱鬧鬧坐在一起吃上這一頓團圓飯,才能算得上過節(jié),這就像一場儀式!外婆將她對家人的愛和祝福,通過美食傳遞給了每一個人。每次我們夸外婆飯菜做的好吃的時候,她笑得像個孩子。她是這場家庭聚餐中絕對的主角,這個家的靈魂!
外婆走后,這種帶有儀式性質的聚餐再也沒有過了!媽媽常跟我念叨一句話“有媽才有家,媽不在了,家就散了”!
午后的陽光很暖,我在枇杷樹下,思念著種樹的人。也許,外婆最偉大之處,就是將愛的種子種在我們的心田,現(xiàn)如這枇杷樹一般亭亭如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