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梵蒂岡從中世紀到現在一直是天主教的教廷所在,可很少有人曉得法國的阿維尼翁曾經在14世紀也曾經是教皇的所在地。
這段歷史要追溯到13世紀末,由于羅馬政教各派別之間的激烈斗爭,直接威脅到教皇的安全。因此,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把教廷從羅馬搬到阿維尼翁。于是,在之后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阿維尼翁成了真正的“教皇之城”。直到1377年,第七任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才將教廷從阿維尼翁遷回羅馬。期間,產生過七位教皇,因其受法國國王控制,教皇在這段歷史上很是憋屈,被稱為“阿維尼翁之囚”。
關于國王和教皇、宮廷和教廷的關系,歷史上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合作、對立、再合作、再對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公元756年,矮子丕平獻土促成教皇國的成立,標志著國王和教皇的連襟。公元800年,教皇將冠冕戴在查理大帝的頭上起,皇權和教權更是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教皇和國王的權力日增,彼此合作共贏,互相推動發展。但自11世紀后,這對搭檔開始反目,他們之間的矛盾在于誰來委任指派主教。著名的一段歷史: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被開除教籍,嚴冬跨越阿爾卑斯山脈,雪中下跪三天三夜在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宮殿外求原諒,說的就是這個時候教權大于皇權的故事。
可就在教廷搬到阿維尼翁的幾年前,二者互相的斗爭仍在上演,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強硬宣稱“教權高于一切王權”,禁止任何神職人員向當地政權交稅。遺憾的是,法王腓力四世當時正為英法戰爭籌款,立刻予以回擊:宣布禁令——禁止所有財物流出法國。這可要了老卜的命,因為法蘭西教廷對教皇的進貢是其主要經濟來源。矛盾升級,老卜想故技重施——開除教籍。可惜,法蘭西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腓力四世也不是當年的亨利四世,直接派人把老卜抓到了巴黎,毆打折磨最終死去。這就回到了本文開頭,下一任教皇克雷芒五世上任。在Avignon Papacy(阿維尼翁教廷)期間,所有教皇可以說都是法王的傀儡。
我們驅車到阿維尼翁城已是中午,太陽火辣,無風。車窗外車流不息,我們按著導航慢慢接近預定的Airbnb民宿。圍著古城墻轉著找入口,在一個三岔口發現了右拐的路,終于進入了這座古城。順著小道向前開,費了半天勁kk才把車停入路邊的停車位,剛好host到了。
美女房東Anna的房子寬敞、明亮、干凈,陽光透過白色的窗紗投進來,照在雪白的地板上,一切都很完美。位置雖在古城的邊上,但離市中心不遠,走路15分鐘。古城被一圈完整的古城墻包裹,類似西安的城墻,但沒有那么高那么寬。我們想找地方爬上去,但沒發現攀登處。這近5公里的城墻建于阿維尼翁教廷時期,是為了保護教皇的安全,至今城垛、城門、城墻完好。
出城門,車水馬龍,是另外一番天地。羅訥河上橫跨著一座中世紀著名的橋——圣貝內澤橋,因為原橋遭遇洪水已毀,所以也叫斷橋。跟西湖的斷橋一樣,這里也有一段傳說。不同于許仙與白娘子的愛情,這兒的斷橋是一段關于神啟的故事。貝內澤聽到圣音的指示,經由天使帶領,花費了8年光陰建造了這條橋。
與城墻同時期新建的還有教皇宮。這里也是阿維尼翁不容錯過的最重要景點。
沿著曲折蜿蜒的小道,走過狹窄的中世紀街道,穿過幾個大型的廣場,廣場上總是坐滿了喝咖啡和端著酒杯的人。去教皇宮的路上隨處可見一座座古老的教堂,雕梁畫棟的門和畫滿圣經故事的窗。城里大部分都是年代久遠的房子,我鏡頭下緊靠著教皇宮的這一幢也不例外。
米黃色的外墻,表皮零星的剝落,一只纖細的手從鐵欄桿里伸出來,隨意的擱在窗臺上,食指和中指夾著一支點燃的煙,煙灰已經攢了幾厘米的長度,這兩根手指上還分別帶著一個刻花的黃金戒指,其他幾個手指微微向內曲著,還有陽光下的一隅手影,手腕處帶著一只金黃色的表,整個畫面性感、撩人,讓人充滿想象。我不禁好奇這個窗內的女人有著怎樣的故事。
轉過身,看見她在屋內的陰影里,瞧不清正面,但可以斷定面容姣好,妝容精致,善良而憂郁。我突然想起了《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漂亮動人的瑪琳娜,但不希望她遭遇電影中的境遇。不得不承認,那一刻,我像少年雷納多一樣充滿幻想。
再向前行幾步就是教皇宮的入口。教皇宮顧名思義就是教皇住的宮殿,矗立在古城的最高處,建在一個巨大的巖石之上,是歐洲最大最重要的中世紀哥特式建筑。由于受政權變遷和戰爭連累,主要是法國大革命前后,教皇城多次被作為軍事基地,并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搶掠,內部的擺設已經完全被摧毀或洗劫,今天皇宮內已經空空如也,只剩一副空架子,不過總算是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如今的教皇宮已被改造成博物館,供游人游覽。
我們參觀的時候,下面兩層高大的房間內正舉辦一個現代藝術的展覽。古代的建筑擺放現代的藝術品,高高的穹頂下散亂擺放著玻璃氮氣制作的牛,鋼鐵攢成的丑怪物,破布纏的無面恐怖女人……不論藝術品的優劣,這古今的鮮明對比都會帶給看客強烈的沖擊和難得的感官體驗。
轉一個圈,很快進入一個搭著腳手架的大庭院。施工的現場一片凌亂,梯形的觀眾席一直升到很高,不大的舞臺上堆著磚土,這應該是為下個月的戲劇節做準備。
教皇宮內部好像一座陰森的迷宮,大殿小廳相連,廊道迂回曲折。紅衣主教會議廳,宴會廳,臥室、圣約翰禮拜堂等看起來都差不多的樣子,因為沒什么東西可看,除了空曠。只有一間大廳除外,房間四壁畫滿了多彩的壁畫,雖然殘破不堪,但清晰可見,這是如今唯一可辨析當年教皇宮輝煌的證據。
拾階而上,一定要登上教皇宮的頂部,這里有個小咖啡館。上看臺,整個阿維尼翁都在腳下,不遠處羅納河邊豎著一個巨大的摩天輪。我發現歐洲很多地方都喜歡在有水的地方安置一個摩天輪,法國的馬賽老港旁有一個,英國的泰晤士河畔也有一個。最耀眼的當屬鐘樓頂部的鍍金圣母瑪利亞雕像,金燦燦的,這屬于教皇宮旁邊的圣母大教堂。可惜,我們從教皇宮出來的時候已是傍晚,教堂已經關了。只有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塑像掛在廣場上,圣母的腳下,已近千年。
遠處盤旋在一起的云,幻化成各種形狀,鋪天蓋地的淡金色像是一面古樸而莊嚴的幕布,緩緩沉降;情侶挽著手站成剪影,灰色古堡,淡藍色天空,高大的教皇宮,成為了相得益彰的舞臺背景。約700年前,一場好戲在這里上演。
1348年,普羅旺斯的女領主將阿維尼翁賣給了教皇克雷芒六世。自此,這個小城就屬于教皇的屬地,而不是法國領土,就像今天的梵蒂岡不屬于意大利一樣。直到1791年,大革命以后它才重新被法國國民公會收歸國有。
如今的阿維尼翁古城里居民只有萬把人,小鎮一片悠閑、祥和。每年七八月在這里舉辦的藝術節是法國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藝術節 之一,若是有機會,不防你可以在這個時候造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