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牌是千百年來由多種棋牌活動融合演變而成的,然后在清代道光至清末時期,形成了一套144張牌和每把13張的定型打法。
最初麻將牌的圖案選取的是水滸傳中的108個好漢,這與一個名叫萬秉迢的人相關,相傳他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上好漢,就以108這個數字作為麻將牌的基數,例如,九條喻為九紋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而麻將之所以分為萬餅條3類,是取其本人姓名萬秉迢的諧音。至于后來增加的風牌(東南西北)和箭牌(中發白),則是緣于108條好漢是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梁山的,所以加上東南西北中五方,并各添加4類牌計20張。
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和貧窮,加上8張牌,整副牌共136張。隨后,又加上各種花色,整副牌就達到了144張。(注:有的地區麻將沒有花牌,共計136張)
關于麻將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什么娛樂設施,將士們無聊想家,鄭和為了穩定軍心,發明了一種娛樂工具。他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以艦隊編制,分別刻了1—9條,以船上的水桶數量刻了1—9桶(筒),為了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9萬和發財,根據風向,刻了東南西北,然后又以“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刻了紅中,根一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最后有一塊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索性不刻了,就是現在的白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