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篇文章的起源是一位讀者向我傾訴,歸納一下,大意是說逢年過節(jié),老是被迫參加一些莫名其妙的親戚聚會,很多親戚根本不熟,很尷尬。但要是不去,會被父母說沒禮貌;去了玩手機,會被說沒家教;去了隨便應(yīng)和幾下,覺得自己都假得想吐;認真跟他們交流,又覺得句句都在浪費時間,不知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此事先按下不表,開篇先跟讀者們分享一件小事情。
前幾日,我去看望父母,聽我媽說起一件“煩心”事兒。
我媽說:“你那個A哥和他老婆離婚了,原來他們分居好多年了,一直為了面子沒對外講,這次為了邀請你爸去調(diào)停,不得不說了。”
我順手拿起個橘子剝著,翻了翻白眼:“他離婚關(guān)你們什么事兒。”
“當(dāng)然是有事啦。”我媽露出一副很不可思議的神情,“他也算是你哥,叫你爸舅舅的,一家子能幫就幫一下啦。”
我有點無力吐槽,嘀咕了幾句:“一年也不見一趟面兒,名字都快忘了,哪來的一家子……”
我媽顯然是沒想到我會這么說,愣了一下說:“那再不見面兒也有血緣關(guān)系,畢竟也是親戚,親戚的事兒怎么能說不關(guān)我們的事兒呢?”
我決定放下另一只本準(zhǔn)備拿起來的可憐橘子,先來給我媽捋捋思路。
“你們跟他碰過幾回?”
“倒是沒幾回,可跟他父母關(guān)系好啊,這你也知道的。他父母最近一直托我們說和說和,我們怎么好推托。”
“那說明不是因為親戚關(guān)系,是因為你們相處得好,所以你們想管他們家的事兒。”
“相處得確實不錯,主要還是因為親戚關(guān)系啊。”
面對不依不饒的我媽,我只能選擇“速戰(zhàn)速決”。
“現(xiàn)在如果是B親戚家(關(guān)系不好的一家)有這事兒,你幫不幫?”
“那當(dāng)然不幫,誰會管他們家事兒啊。”提起B(yǎng)親戚家,我媽語氣中都透露著厭惡。
“他們家跟咱也有血緣關(guān)系啊,怎么就不幫了?”我繼續(xù)給她“下著套兒”,“那如果換成是C朋友(我爸的死黨)家出了這事兒,幫不幫?”
“那你爸肯定幫得比誰都快。”
“你看,你自個兒就告訴我了,到底‘親戚’和‘朋友’哪個關(guān)系才是作出‘幫忙’這個決定的依據(jù)。”
我媽……
02
我媽是“捋順”了,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親戚”是從哪兒來的。
親戚,分為親和戚,親指族內(nèi),戚指族外。
它的含義很廣,只要跟你有血親或跟你的血親有姻親的都是你的親戚。這還不止,很多地方將親戚的親戚也歸類為你的親戚,這個含義各地各表,本身就比較模糊,所以法律上也是沒有這個概念的。
親戚關(guān)系這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概念都是因需求而創(chuàng)造的。原本動物里是沒有這個概念的,頂多直系親屬之間可能會一起生活一段時間,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可人不同,人懂得合作,知道“抱團取暖”才是提高集體存活率的好方法。那“抱”誰呢?最方便就是“抱”那些離自己最近的人唄。
由于那個時候談不上什么交通,所以基本在哪兒出生的人就在哪兒想法生存,交流方式呢,也比較原始,自然就極少有人口流動。因此,在一個地方一起生存的多數(shù)人之間都多多少少有點兒血緣關(guān)系,“一大家子”的概念就這么形成了,之后就形成了族,有了族長、族人的概念,這時團隊就龐大起來了。
族的概念和親戚類似,都是為了生存而聚集起來的團體,團體成員之間互相協(xié)作、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共同面對困難、抵御外敵(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打死也不愿被族人驅(qū)逐到外地去的原因,因為外鄉(xiāng)人在哪里都不受信任)。
但是族也好、親戚也罷,這些“關(guān)系”都是生產(chǎn)資料極其匱乏、生活方式極其原始的那些個年代的特定產(chǎn)物。人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但由于沒有便利的交通和信息流動,社會分工又比較粗糙,這就讓個人價值的變現(xiàn)變得極其困難,所以在那個時候,每個人都不得不依靠著這些“關(guān)系”來生存。
如今呢,不管你會干點啥,幾乎都能讓自己的服務(wù)匹配到相應(yīng)的需求,同時也能輕松兌換到你想要的任何等值的東西(這個過程以后還會更容易)。因此,現(xiàn)在的人不需要抱團,不需要取悅他人,靠自己就可以過得很好,這些“關(guān)系”也就成了無根之水,沒有了存續(xù)的基礎(chǔ)。
03
那么現(xiàn)在我們還在“走親戚”,走的是什么?其實走的只是一種習(xí)慣,走的只是一種回憶。
既是對舊時光的感懷,同時也帶著些許對那些記憶的淡淡感傷。
但“感懷”畢竟還是難以替代“舒適”。君不見現(xiàn)在關(guān)系好的“親戚”和“朋友”之間的界限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模糊,而那些不太好相處的親戚呢?夾雜在其中也只會使整個聚會的氣氛變得不和諧,久而久之,很多也就沒再走動了。
因此,我們現(xiàn)在走的只是“朋友”。
理清了這個理兒之后,我們再回到文首那位讀者的“苦”,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如果親戚里有你的“朋友”,你們大可以自己組建小聚會,不必再糾結(jié)于“一大家子”的偽概念中;如果親戚里沒有你的“朋友”,只有你父母的“朋友”,就大可一口回絕,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要處,父母無權(quán)逼你去應(yīng)酬他們自己的朋友。
這是你作為一個成年人的基本權(quán)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