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專業名詞,目前,學術界與實務界對此還未形成統一的定義。不過就目前公開的文章文獻而言,維基百科對此給出的定義是:由一群通過科技讓金融服務更高效的企業所構成的一個經濟產業。
螞蟻金服總裁井賢棟認為:"Fintech并非簡單的在'互聯網上做金融',而是基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實現金融服務和產品的發展創新和效率提升。”
01
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電子貨幣、網絡借貸、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顧、智慧合同等領域,正在對銀行、保險和支付這些領域的核心功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對“金融科技”給出的一個定義就是:
科技類企業及金融行業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征信、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前沿科技手段對傳統金融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進行革新乃至顛覆,從而達改造傳統金融行業并進行自我創新的目的,其是金融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型產業。
結合各個方面的理解,我們開篇在此把我們對于金融科技的理解和看法解釋明白,以免讀者對要探討的主題走入概念上的認識誤區。
02
金融科技 or 科技金融?
在目前媒體的大量新聞報道中、在已經發表的各類文獻中,我們可以經常看見金融科技(FinTech)和金融科技(TechFin)這兩個詞,部分讀者可能會對這兩個詞的差異有一些疑惑,在具體開啟內容之前,我們有必要對這兩個市面上都比較高頻的詞語進行一下區分。
其實在傳入中國之前,FinTech的概念已經在國外火了好幾年,如今新的概念“TechFin”又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再加上螞蟻金服近期新的轉型計劃
令“TechFin”成為了業內熾手可熱的概念。同樣是金融和科技的組合,兩者之間的界限該怎么區分呢?
簡單來看,這兩個名詞的著重點不一樣,具體可表征如下:
金融科技強調的是金融,強調的是被科技深度滲入和影響的金融行業;而金融科技則是落腳點在科技上面,強調的是能改造金融行業的各項技術,包含當下比較流行的大數據平臺、機器學習各項算法、云計算平臺等等;
在應用層面,金融科技可以理解為金融類企業接入并深度擁抱技術,而金融科技在國內就表現為科技類企業做金融,比如彌財、藍鯨等;
更深一步來看待,借鑒知乎上一位用戶的觀點,做金融科技企業的痛點是信貸風險和運營效率,這是金融的本質使然,不借助技術的力量,傳統的金融企業很難徹底解決這些問題,而金融科技企業的痛點則是信息安全風險與用戶隱私,重點是對付黑客與欺詐。
雖然我們在此討論區分這兩者的區別,其實隨著技術和金融的進一步融合,隨著金融行業格局的逐步發展變化,兩者的業務邊界在未來會逐漸消失。傳統金融公司比如銀行、券商等的對手已經不僅僅是支付寶螞蟻金服、微眾銀行等,擁有巨額資金池和現金流科技類企業都將成為其有力的競爭者。未來隨著監管牌照的逐步放開,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國內金融科技產業必將得到更進一步的融合和發展。
03
以上是對兩者在總體上進行一個區分解釋,鑒于這兩個概念目前在國內都處于風口之上,所以在此我們將會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以期能讓讀者對二者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二者之間的差別進行進一步說明。
- 定位和追求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FinTech公司都在努力創造新的市場,因為當下的FinTech公司基本屬于初創型公司,他們有著超前的嗅覺,更能貼近時代的脈絡。調查顯示,FinTech初創公司的目標群體集中于年輕的消費者,這部分群體熟悉網絡并且熱衷新鮮事物,能積極擁抱生活方式的改變。
而相對地,TechFin企業則通常針對于中小企業、年長的一代以及更富裕的階層。對他們來說,互聯網金融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結果就是,TechFin公司容易陷入一個死循環——因為管理層不希望改變而導致新技術的采納非常緩慢。
此外,相比FinTech企業開發新市場的欲望,TechFin企業旨在保住已有的市場份額或是從其他的競爭對手中搶奪市場。實際上國內的各種金融機構,諸如券商、銀行、基金、資產管理公司等很大程度上就是處于這樣一個狀態,因為金融行業對穩定的要求很高,也就天生地決定了他們作為TechFin的角色對新生技術的接受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 所承擔風險的區別
從本質上看,TechFin企業具有巨大的信用風險,而Fintech企業除了具備在貸款方面的信用風險以外,還要保護自己免受黑客攻擊以及面臨的隱私風險;在評估風險時,TechFin企業更依賴于傳統的指標,例如工作收入,而Fintech企業則更傾向新鮮有趣的指標——根據社交媒體或移動端使用模型來做出信貸決策。
- 管理層的區別
有數據統計,FinTech公司CEO的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相比之下,TechFin的領導人一般在50歲以上。雖然CEO的年齡并不能說明一切,但Fintech公司的領導者確實要更年輕。此外,兩者管理層的教育背景也存在差距。
FinTech的CEO們接受的更多的是技術方面的教育,并且一些人具備與技術相關的工作經驗。現實中,有不少FinTech的創業者是計算機專業出身而非金融專業人士——據統計,在金融領域具有兩年以上經驗的FinTech創業者只有50%,2—10年工作經驗的只有三分之一,10年以上的只有17%。相反,幾乎所有的TechFin管理層都在銀行領域有過長期的工作經驗并且在高等學府接受過管理方面的教育。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高層管理人員的背景和經驗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第一點的產生。
- 外部影響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金融行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命脈,所以對該行業的監管規則永遠在“恩惠”與“詛咒”之間變動,雖然這可能是一個進化的、健康的環境,但不同位置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目前,TechFin企業需要在嚴管的監管邊界內從事經營活動,而Fintech企業更喜歡在外圍操作,試圖在更大的程度上遠離法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些顛覆性的技術,例如區塊鏈和P2P借貸,此前沒有受到嚴格的規定束縛,但今時不同往日,監管機構對FinTech企業的監管力度正在趕超銀行業,FinTech企業的品牌可信度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此外,兩者在各自領域的相互滲透過程中還要與日益高效的政府機構相競爭,而后者有可能帶走大量的市場份額,這從當前銀聯開始加入移動支付大軍的行為就可見一斑。
04
雖然FinTech和TechFin之前存在差異,但兩者的同化有目共睹。金融和技術將會度過一個蜜月期,之后才會面臨真正的考驗,那么,哪一個才會是最后的勝利者呢?
不得不說,Fintech令金融領域充滿活力,但金融行業的門檻也非常之高。
改變行業模式的大公司有很多,例如手機領域的蘋果、零售業的亞馬遜、汽車界的特斯拉等等,但是能在銀行和保險領域取得主導地位的創業公司并不多見,像螞蟻金服,PayPal這樣的企業仍屬少數。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行業監管驅動的本質。
無論在哪個國家,金融領域都是一個受到高度監管的行業,除了要辦理各種許可證以外,銀行、保險和證券機構還要遵守嚴格的規范和準則。除了看得見的規則,這個市場還存在一個潛在的準則,即“保護現有、限制創新”。
FinTech初創公司已經滲入了銀行、保險、證券各個領域,然而,其中的大多數還是受到行業傳統巨頭的壓制。一旦他們開始加入其中,獲得各個許可證書,又有可能淪為體制中的一員,成為他們當初想要推倒的對象。此外,以傳統銀行為主的金融巨頭已經接受了新技術。考慮到監管層的存在,TechFin戰勝Fintech的那天似乎指日可待。
一方面,TechFin在適應技術浪潮,努力從過去的舒服模式中醒來,另一方面,一些搶占先機的FinTech企業也已經憑借其強大的競爭力與同行拉開了距離。畢竟,PayPal不是出自visa,支付寶也不是來自農行,推動金融發展的通常是一些金融行業的后來者。在此我們無意討論誰會勝過誰,我們核心要討論的是TechFin的部分,以上的對比只是方便讀者能對金融和科技結合的不同方向都能有個把握,構建一個全局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