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01
從小到大可以說自己是個特別獨立的人,那也得感謝父母,小學就開始第一次住校,特別不適應,那天老媽來學校看我,帶來很多東西,說怕我不習慣啊,不放心,我說都多大的人了,這有什么的啊。那時剛打飯上來,然后她就開始念叨,念叨好久,自己轉過身又去擦拭眼淚。
之后的每一年,都過著住校的生活,偶爾回家。特別是上大學很多人一開始都適應不了這種要靠自己的日子,而我早已習慣,一個人可以拖著重重的行李,來到陌生的城市,我沒有要他們送,因為我不想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還有這種分別的場景。他們也總是不忘打電話問有沒有安全到達,然后又是一通的叮囑。我知道他們還是不放心。
然后,每次回去,他們都要忙工作,也只有晚上會回來,而我每次都是一個人。說實話,以前小的時候跟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就不多,從來沒有一起出去逛街,沒有陪他們過過生日,沒有一起做很多事情。不過我都明白,漸漸地,也不著家了。
說不戀家是假的,想你們是真的。
去年寒假回去的時候,大老遠的看見老媽站在店門口前,我說你怎么不在里頭呆著,外面那么冷,她拉著我的手說:“等你啊”。瞬間覺得不是那么冷,而且很暖和。也發現,她的手又粗糙了不少,繭子也厚了。是啊,曾經年輕的時候,她的手也是光滑細膩的。
因為她常年有風濕,有一次手肘痛的不能舒展自如,自己倒騰半天頭發,我說還是我來吧,發現那兩鬢的白發增多了不少,眼角的皺紋越來越多。是啊,這幾年她發愁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突然覺得她是真的老了,這些以前總是不在意的細節。
村上春樹說:“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 ? ? ? ? ? ? ? ? ? ? ? ? ? ? 02
他們開始主動給我發視頻,打電話,分享一些有趣的事。看到屏幕里頭的他們,眼角都笑瞇成了一條縫。然后又問我,這次清明要不要回去啊?在外面照顧好自己,該吃的,要買的,別省著,多吃水果。有次突然回去,發現他們都吃得特別簡單,說我沒在,就不想做那么多,嫌麻煩。
可是他們,從來不覺得為我們做事覺得麻煩過。還有“錢夠嗎?”,夠的話,那就下個星期再打吧。可是,今天早上就收到轉賬的信息。對于我的需要,他們一刻也沒怠慢。而對于他們,我卻力所不及。
他們不善言辭,卻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們,因為在他們心里,我們永遠還是孩子。《請回答1988》里面說:“好不容易到了能安慰媽媽的年齡時,真不好意思開口說,謝謝媽媽,我愛你。現在,想讓媽媽高興的話,就說我現在需要媽媽,就這句話就足夠了。”
我從來都沒有,用過什么話語去感動他們,更說不出口,因為他們會說那么矯情干嘛,也沒有說過“我愛你們”,因為他們從來不注重這些儀式感,讓我也沒有邁出這一步。
可我覺得儀式感就是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啊,是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啊。儀式感可以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的心理,它能喚醒我們那對生活的尊重。所以,不要在意這些,去說出自己對他們的愛,用實際行動去陪伴他們。
? ? ? ? ? ? ? ? ? ? ? ? ? ? ? ? ? 03
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母為什么每次都可以那么早起,長大后才明白,叫醒他們的不是鬧鐘,而是生活和責任,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他們每天早起。記得有一次,還是凌晨5點多的時候,就聽到他倆在說話,爸爸說要早去,因為地方很遠,中午也不回來了。那時候還是冬天。我知道他們有多不容易,卻從來沒有向我們抱怨過,說一句“我累了
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發覺一切都那么重要。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里老奶奶說:“以前是父母在,不遠游,現在是,兒女在,父母不遠游。此處心安是吾鄉,人在哪,家就在哪,人不在了,家就在心里”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我有能力報答,你依然健在,這是很多人的心愿。
所以,當父母問你怎么使用手機時,別說:“說了你也不懂、教你也學不會”不要再厭煩,別忘了當年是他們教你用筷子。也不要總是不耐煩地說“我知道了,知道了”
對于很多人來說,父母都是他們心里最柔軟的一個念想,背井離鄉,在外打拼,可以無比堅強,可一談到父母,我們就哭了,其實我們是害怕,害怕來不及用愛、用所有去報答,但其實我們不知道,父母又何嘗需要我們報答,在他們眼里,我們好好生活,就已經是最好的禮物。—— 伊北《熟年》
父母所希望的是我們一切都好,而我們好像又不喜歡他們的嘮叨,總是敷衍了事的說,好好好,總不能明白他們,時間久了,覺得他們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我們這個年齡好像懂了很多又懂得不多。
此時的你? 想他們嗎?他們也在想你吧。出門在外,有多久沒聯系他們了?
嗯,打個電話 和他們嘮嘮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