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親愛的經常搶同一份食物來吃。每到這個場景,爸爸媽媽總是“嫌棄”我們“還像孩子一樣,長不大”。最有趣爸媽為了避免我們互搶,已經提前準備好兩份??墒强偙苊獠涣艘环荼焕渎?,一份被互搶。
我們也總是笑嘻嘻地對他們說:“搶來的比較好吃!”
其實原因不止于此:那個親愛的人,極力表現出自己多不愿意你來搶,但其實心甘情愿、被你搶去手里的那一份美味。才是這件事情的真正迷人之處。
這是“親密的互動”。
從認識親愛的之初,與此相關的一個細節就一直感動著我:
上學的時候我們用的是爸媽的錢,大家都舍不得多花。吃飯的時候我們兩個人打一份大葷,經常是蝦。最后一個蝦我們都特別舍不得吃,通常都是他先開動:把沒肉的蝦頭擰下來,完整帶黃的蝦尾巴給我。
最后一個蝦尾巴,總要在兩人碗里相互跳來跳去好幾口,才吃完。
我一直很喜歡這樣的場面,也曾略微擔心,畢業工作花自己的錢之后,這樣場面會不會消失。我不喜歡到時候,如果我搶吃,他索性再給我買一份說:諾,你的。這樣可是一點情調也沒有了。
驚喜的是親愛的沒有那么做。每次我搶吃,他還是極力反抗,最后還是因為我比較威武,把好吃東東搶了過來。他只能在旁邊看我吃得虎虎生風,然后伸手說:也給點我吃......
以前我們搶吃,爸媽圍觀。現在我們搶吃,爸媽和兒子一起圍觀。兒子木愣愣看著搶得風生水起的爸爸媽媽,似乎比他的小伙伴們還要難舍難分。
有一次我們搶吃一只橘子,為誰吃誰不吃爭奪不下,兒子看不下去了,拉著爸爸的手把橘子送進了媽媽的嘴巴里。兒子的參與,成為我們搶吃活動中新的親密環節。
我一直覺得,愛由心生,能為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做出多大忍耐,是判斷愛深沉程度的重要表現。
人對美食的向往是不可掩飾的本能,為了愛的人忍耐自己狼吞虎咽的渴望,是亙古不變愛的重要體現方式,父母對孩子本能的愛里面,就會有“把自己認為好吃的,都留給孩子吃”。
所以,“搶吃”,我們彼此感受到關愛。
而最珍貴之處,在于和“錢多錢少”沒有關系,所以“再買一份給你”不那么值錢,因為根本不會涉及到“忍耐自己的渴望”?!鞍咽掷镞@份給你”,才是精髓所在。
當然啦,錢多可以吃完了大家一起“再來一份”,也是不錯的,嘿嘿!
本文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