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不錯,在地鐵上開始碼此文的時候我已經工作第七個年頭了。同事去上外主持分享會,我去跟場,從松江回嘉定的地鐵估計要倆小時,手機電量還有17%,突然就想寫點什么。本文完稿于4月9日第24個班開課之后。
(一)
這是我第一份工作。數日前,公司為我慶祝了工作滿六周年的紀念日,巧克力蛋糕,星巴克和安娜蘇合作的swell保溫杯,星享卡滿足了一個金牛座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世界各地的學員和同事的祝賀視頻則是真正的滿足,往大了說是工作的成就感,接地氣的說也是虛榮心吧:我去不了的世界名校,我感興趣但又耐不下性子去徹底研究的專業,不如幫助那些真心喜歡的人去,我安安靜靜收集明信片就好。
(二)
七年間,每次和人解釋自己的工作都是一件頗費口舌的事情。我說我做留學培訓,教人家怎么申請國外的碩士和博士。一點都不懂行的會自動腦補為:哦,你教英語啊。但事實是我英語很普通,能被高中老師評價三年沒什么進步,能在六級考場上睡著然后壓線過,雖然我承認英語是很棒的語言,但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真的不想每天接觸它T_T。
稍微懂行一點的做恍然大悟狀:哦,中介啊,我只能尷尬的笑笑說“不是哦,我們是培訓,而中介是包辦”。一度非常反感中介這個詞,會激烈的反駁,也想不通這樣一個明顯的作弊行為為啥還能得到中國教育部的資質認證,在一個強調強調自主創新的國家,真是打臉piapia的;后來覺得只要能和傳統中介區分開就好。
再(自以為)懂行一點的會說“你們那些牛逼結果,學生本身就很牛吧,不然也沒法包裝”,真是要被噎死,但依然要禮貌解釋“我們是真的去認識,評估和提高學員的實力和水平,自以為聰明的包裝其實很難逃過招生官的火眼金睛”。但基本對話到此就進行不下去了。
留學培訓是充斥著各種形式的中介市場上的一朵“奇葩”,理解我們在干嘛理解我們的價值的人真的可以用滄海一粟形容,還幾乎無法用市場策略和手段精準定位。一定要貼標簽的話,只能貼一個“半DIY”,但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依然無感。堅決要DIY的人要么覺得申請這種事情要么隨便做做,申到哪兒算哪兒,本就沒有啥追求,花兩萬塊來提升能力從而拿到更好的申請結果不是我的菜;要么覺得申請這點小事都搞不定,談何接下來的留學生涯,找機構來輔導我是件很shame的事情。一門心思找中介的人本就打定了要別人包辦的心,半DIY怎么還要我做那么多事情,本寶寶不想聽。。。剩下的來BeBeyond學習申請怎么做的人,要么是各種原因中介不收的(我們從來不挑學員背景!我們擅長轉專業零基礎申請!),要么是DIY折騰了很久發現還是搞不定的(我們敢在十月份再開一期班級,八周搞定申請!),要么是真心和BeBeyond三觀很合的(我們的學員refer比例很高!)
既然聊工作內容聊不到一起,那么話題自然會轉移到前景上。
“不過你們這個行業收入高吧?”
“其實我們培訓收費很低,因為想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所以。。。”感覺空氣都尷尬地凍結了。
“那發展前途很不錯吧?”
嗯,的確過完年升了個小職,成為上海公司的留學培訓部門的主管,開始每周寫管理周報參加公司管理例會正式進入管理層,部門的業務內容更focus也要求更高。似乎這個角度也不太聊得下去。因為接下來必然會被問到:那你怎么還沒辭職?
(三)
是啊,我也問過自己:市場(上發出我們的聲音)這么難,招生這么難(隨便一個中介都能賺得盆滿缽滿為什么我們會舉步維艱,真的是大環境的悲哀嗎?),培訓做出好口碑要耗費大量心血(我們的出發點是:留學只是實現個人發展的一個環節,都討論個人發展了,能不操心嗎?),工資是溫飽水平,晉升也隱隱有天花板的感覺,公司總是冒出各種問題,CEO似乎也不總那么靠譜,為啥都第七年了還不挪窩?
答案很簡單:這是我真心喜歡的事情。因為喜歡,所以不管多么艱難都不舍得離開;因為喜歡,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用心讓這件事情真的越做越好。
追問:為什么這么喜歡?
答案也很簡單:我喜歡和很多人的人生扯上那么一點關系,希望能在有限的交集里留下一些積極的長遠的影響。我認同教育應該幫助每個人找準自己的位置然后百花齊放,“讓想成為科學家的人成為科學家,讓想做蛋糕的人做蛋糕”。所以,我真的很喜歡和學員一起努力,嘗試一步一步去實現最初遙不可及或者不被認同的夢想;真的很喜歡看到學員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并且越做越好,越做越開心,也慢慢成為這個圈子里有影響力的人。每每看到創新工廠,小紅書,回家吃飯,茉客,阿爾法公社,大眾點評等等高大上的地方的創始人或高管里都有BeBeyond校友的身影時,自豪感爆棚啊--我在一個多么牛逼的圈子里;每每看到學員真的實現了ta當年在申請文書中寫的research proposal或career path時,開心得不行不行的啊--除了看到更多可能性,我們真的有能力實現這些可能性啊;每每看到多年前的學員盡心盡力幫助現在的學員申請并為自己能發光發熱而由衷開心的時候,無限感慨“何德何能,能一年又一年與這樣一群優秀的年輕人走過一個申請季”啊。
而且,這份工作時刻充滿了挑戰,即使我已經上過22個班級的課程(還有一個班是勁波上課我做顧問的),但仍可以對第23次session1充滿期待,因為不一樣的學員組成注定每一秒都是不一樣的,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我深信,這群學員,將帶我看到一個嶄新的精彩的世界!這份工作也需要時時警醒甚至如履薄冰,再有經驗也依然要用心去了解理解學員,去思考培訓目標的設定培訓手段的選擇每次和學員接觸可能會出的狀況和相應解決方案。
追問二:就沒有suffer的時候?
答案更簡單:當然有啊。比如學員申請結果不夠好或者不幸失學了的時候(雖然我們的申請成功率在95%),還是非常非常揪心的。但難過不解決問題,擦干眼淚,還是得客觀的分析問題出在哪里,然后盡全力去解決,并且盡量避免再次出現。比如遇到一些特別難輔導的學員,也會崩潰,也會受傷,但仍感激這樣一些人用我意料不到的方式助我成長。還有一份suffer來自:培訓師是注定孤獨的角色,因為我的目標就是有一天要退居幕后,讓舞臺屬于學員們。
(四)
都說七年之癢,其實也不是沒有癢過,但我依然在這里,在以Be Crazy and Stupid為slogan的BeBeyond里,做著我喜歡的也擅長的工作,每天都用心思考怎么才能讓更多人聽到我們的聲音,并且有勇氣和我們一起去做成了不起的事情。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第23次Session1和第24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