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 ? ?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學說和王道理想的邏輯起點和理論依據。性善論強調了加強后天道德修養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所蘊含的思想對今天的道德建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 ? 孟子以上理論的出發點就是——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他認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這種同情心,并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討厭小孩子的哭叫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叫“惻隱之心”。此外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論述人性本善的根據。
? ? ? 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很微小,僅僅在于人有這些“心”。如果沒有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來,如果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問題,而是由于舍棄了本性,沒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絕不能說他本來就沒有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為,就應閉門思過,檢查自己是否放棄了那些天賦的“心”,努力把這些“心”找回來,以恢復人的本性。
? ? ? 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求其放心”,后世稱為“復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賦的道德觀念,那就是最大的快樂,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 ? ? ? 由本心論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說,所以人才有“仁義禮智”四德。即將善這種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驗的。孟子的四端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