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或先生
觀點:考研不是對于迷茫與焦慮的逃避,而是為了實現更好的自己。
2019年考研的人數到達了290萬,而有關機構對于2019年的報錄比預測,為4:1。
也就是說,290萬的考生,只有72.5萬的人有學可上,而剩下的217.5萬人注定要成為這場考試的炮灰。
在面對如此殘酷的競爭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是考研?還是就業?
這是擺在很多即將畢業大學生面前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01、迷茫與焦慮
對于這樣的一個問題
張雪峰老師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
考研的目的大家都不一樣。
有人考研可能是因為本科沒有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想要通過考研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有人考研可能就只是對學術研究感興趣,就是想要走科研這條路。
而大部分人考研,還是因為外部的就業壓力。希望通過研究生的文憑,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但究竟什么樣的人適合考研?什么樣的人不適合?張老師給出自己的建議。
我們這代人對于“考試”的情感,深遠而熾烈。
“考試是人生頭等大事”這個思想,也早已隨著父母老師的教育,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
當我們迷茫無助,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時候
當我們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而又要為未知的未來煩心的時候
“考試”絕對是第一個被我們所想起的。
第一個被想起,不是因為它是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一種習慣。
虛度了時光,心里空落落的?索性就去背書。
看著舍友每天早出晚歸,自己還是這么的咸魚?那就去背書。
擔心自己不能順利畢業,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唯一的選擇,還是去背書。
一旦考試成了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所有的煩心事都可以拋之腦后
安穩的躲在“反正我要考試”這個念頭中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這就是所謂的“逃避社會的考研人員”
他們選擇考研的根本動機
不是為了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而僅僅是為了逃避。
02、一個更好的自己
有一次跟學校的一個老師一起吃飯,席間老師談起了自己求學的經歷,聽完之后,大感驚訝。
老師是他們縣的高考狀元,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專業。
據老師自己說,他本科時期的同學現在都非常的厲害。
要么已經成為了美國常春藤名校的教授,要么是科技領域的大牛,要么是自主創業成為了千萬富翁。
相較于這些耀眼的同學,唯有自己還混的比較“差”。
而對于這種“差”的現狀,其原因就在于自己當初的一次選擇。
就是這次選擇,徹底改變了老師的一生。
當時清華大學的工程力學專業的學制是五年
前幾年,老師的大學生活也就是和大家一樣。既沒有渾渾噩噩,也沒有起早貪黑,平淡如水。
直到第四學年開學,這種平靜的生活突然就被一種叫做“哲學”的書籍所打破。
據老師的回憶,那時正在圖書館上自習,偶然間翻到了一本有關西方哲學的書。
然后就是這本偶然間翻到的書,猶如潘多拉魔盒的鑰匙一般,徹底打開了老師對于哲學世界的興趣。
之后,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老師憑借自己的興趣以及堅強的毅力,啃完了三十多本西方哲學的原著。
然后在啃完這些書之后,老師就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考研”。
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老師就這樣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考研。
至于考研的目標
老師大致思考了一下。旁邊那所學校的哲學系貌似挺不錯的,剛好也離得近,那就考那里吧。
于是乎,考研目標——北大哲學系!!!
至于北大哲學系的地位,以下是一段對其簡短的介紹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哲學是其他一切學科的母親,它生育并撫養了其他學科。”
哲學作為人類思想的精華,其內容本身就是晦澀難懂。
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哲學基礎的門外漢來說,跨考北京大學的哲學專業,那真的就像是天方夜譚一般。
要想一次性的考上,除非奇跡發生。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對于這名締造過無數考試奇跡的清華狀元來說,這次并沒有奇跡的發生。
他失敗了。
并且失敗仿佛有魔性一般,盡然讓這個狀元連續栽了跟頭。
當老師真正的走進北大的校園的時候,他已經成為考研大軍口中的“三戰人員”。
在聽到這里的時候,我不由的向老師問了一句
“當您第三次走上考場的時候,您是一個什么樣的心情?會忐忑?會害怕么?”
老師在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那只拿著酒杯的手稍微的頓了一下,然后緩緩的說到:
“怕呀,誰不害怕。”
“當第三次走進考場的時候,身邊的同學都要么已經是各個研究科室的骨干成員,要么已經跟國外的導師發表了好幾篇論文,要么就是已經在企業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唯有我,還是個本科畢業沒有工作的學生。”
“但是害怕又有什么用呢?既然已經選擇要去追逐夢想,那么再困難也要將其完成。”
老師的這一次抉擇,不為名,不為利,僅僅為了心目中那個更好的自己。
03、考研艱難,請謹慎選擇
考研是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過程。
我們往往只看到了上岸者勝利的笑容,但是其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又有幾人可知?
老師最終還是考上了隔壁那所學校,并順利的完成了自己的哲學夢。
但若是他不說,又會有幾個人知道在他第二次考試失敗后,那個在路邊失魂落魄,暗自流淚的少年,盡然是來自清華大學的天之驕子。
又有幾個人知道,在最后一次考試成績還沒有出來的時候。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老師已經去了一個學校面試物理老師
馬云說:別人只看到你成功的一面 看不到你倒霉沮喪的一天。
考研這件事,遠遠比網上的經驗貼所寫的要殘酷的多
在這些經驗貼中
你不會看到,連續十個月每天六點起,晚上十二點睡覺,自律到變態的他們。
你也不會看到,在洗澡的時候,洗著洗著就放聲大哭的他們。
你更不會看到,一邊記著筆記,一邊看著視頻,一邊留著眼淚的他們。
考研是一個人的戰斗,沒有同學,沒有老師,沒有父母,沒有朋友。
而唯一能陪伴你的就只有你自己,以及你心中那個“為什么要考研”的信念。
史立茲說:“理想就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選擇考研的你,就像是一艘在大海上航獨自航行的船。
沒有導航,沒有燈塔,更沒有經驗豐富的水手。
當你在知識的海洋中迷茫無助的時候,唯一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以給你指明方向的,就是你心中那顆永遠不會動搖的北極星。
這顆星在哪里,哪里才是你的方向。
對于明天就要走上考場的你,想一想最初選擇考研時那個不可阻擋的理由,或許你的心情就能平靜很多。
本文獻給即將要步入考場的考研黨們,以及眾多處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是否要選擇考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