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請教運營總監(jiān)Angie:“如何提升做運營的能力”?
在聊天過程中,她好幾次問了我同一個問題:你有定期總結(jié)、復盤和反思自己嗎?
一開始我有些納悶:定期總結(jié)、反思固然可以讓我改正一些錯誤,但是能幫助我學到新東西嗎?如果她能給我推薦一些書或者微信號,應該學的更快吧?
后來慢慢意識到,自己在追求一種“速成”。
因為,從書中獲得知識很容易,要自己從工作和生活中一點點地總結(jié)提煉,那就很麻煩了。讀書,比自己的總結(jié)和反思,更節(jié)省精力。
更何況還有比書更方便的,那就是讀別人分享的干貨。
豆瓣上有人評價老外寫的一些暢銷書(比如《自控力》《失控》),說這些書“水份很重”,明明是一些簡單的道理和方法,一篇幾千字、上萬字文章就可以寫完,他們偏偏要把一些實驗的過程和數(shù)據(jù)都寫進去,硬生生擴展成一本書。
因此,不少經(jīng)過“提煉”的干貨文章就變得很受歡迎:一幅圖告訴你什么是“自控力”、九張圖看懂凱文凱利的“失控”......
而且,這些干貨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特別的通俗易懂。本來花一個月都啃不下來的大部頭,通過他們的提煉,只需要不到十分鐘就可以看完。這下不僅省了精力,連時間都省了不少,何樂而不為呢?
讀完這些干貨,我們一樣可以說:我知道“提升自控力”的N種方法、我了解凱文凱利《失控》這本書的觀點......跟讀書比起來,這樣做是不是輕松了很多?
其實這樣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這種淺層次的知識獲取,用來茶余飯后聊聊天倒是沒問題;但是,對于某個領(lǐng)域或者某項技能的學習,僅僅靠閱讀干貨,有用嗎?這樣做,更多的是有一種“學習的感覺”吧?
當我們看到一篇深度文章、或者一本很有深度的書,常常會有“哇原來如此”、“我又懂了好多道理”這樣的感觸。這就營造了一種“我正在學習”的感覺,但嚴格來說,還遠遠算不上是在“學習”。
因為,學習始終是一個需要全身心投入、逐步上升、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期間,除了閱讀、聽課之外,還有實踐,還有大量的總結(jié)、復盤和改進,而不是花碎片時間讀完一篇文章、然后恍然大悟的“秒懂”。
不得不說,“懂得一些道理”是一件性價比很高的事情。因為只要聽一場分享、或者看一篇比較深度的干貨文章,就能“懂”很多道理,甚至只需要五分鐘就能獲得“噢!我明白了”這樣的快感;相反,如果自己親身去實踐、總結(jié)、復盤和改進,則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還會因為進步不夠明顯,而常常否定自己。所以大多數(shù)人愿意選擇前者。
而如果我們要讓自己真正獲得進步,那就需要把學習的目標,從“懂得一些道理”,轉(zhuǎn)變?yōu)椤澳軌蜊`行一些道理”上面去。
學習不是購物,所以,不要去追求所謂的“性價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