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倆相安無事地生活在一棟大房里,并不是形同陌路,他們也交談,也同桌吃喝,年節也一起走親串友。
這種相處的感覺像一對并不要好、也無須交惡的同事,在婚姻這份“工”里謀個閑差。
燕郊在河北,北京往東,往東,再往東就到了。
燕郊挺近,近到快遞小哥友情提示,“你就寫北京東燕郊開發區,不要寫河北,因為如果寫河北東西會先到北京然后到石家莊然后到廊坊然后到三河然后到燕郊……”
每天這里有30萬人,從這里奔流到另外一個城市,晚上再流淌回來,如果開了上帝視角,能在早7點蹲在云頭上看到這一幕,一定覺得這壯觀無比。
這是一個自成道理的城,看車,京牌車比冀牌車多,裝電話北京區號和河北區號任選。這里住著大批沒法在北京買房的人,錢不夠,或者社保沒滿五年資格不夠,但居民多少會帶來周邊大城的消費習慣,所以星巴克屈臣氏不缺必勝客沃爾瑪也有,帶的周邊房價一片繁榮,走進小區以為在北京CBD,稍微走遠一點發現,馬路被面目可疑的麻辣燙、冰糖葫蘆、烤冷面攤子堵的梗阻,還是個村。
這樣錯亂的地方,少不了錯亂的世相。
比如樓下大叔。
他說跟老婆九年沒做過了。他說的時候既不沉痛,也無落寞之色,好像只是在說“我九年沒喝可樂”一樣。他倆相安無事地生活在一棟大房里,并不是形同陌路,他們也交談,也同桌吃喝,年節也一起走親串友。這種相處的感覺像—對并不要好,也無須交惡的同事,在婚姻這份“工”里謀個閑差。“我每個月2000 元家用不少她的啊,她還有什么話講!”他搖頭晃腦地算,“離掉干嘛,現在她不管我,我不管她,蠻好的。離掉房子值200萬,離掉就是給她拿去100萬!銀行里放放利息也不止2000 元!”
這份腦筋讓人毛骨悚然。他覺得自己是個精明人,每月舍了2000 元,防了分家產。更錯亂的是,這是個沒有輸家的雙贏局面。婦人的心聲是,就算拿走100萬,難道重新買房子?要地段沒地段,要面積沒面積,沒了月入,自己還要上班,何苦來?
所以兩位似乎都還蠻滿意這個婚姻,它一定不是幸福,可似乎又毫不痛苦。他們的選擇仿佛不無道理,卻讓人覺得有哪里一定不對勁。
經濟學家應該會搖頭晃腦給出一個無比深奧的解釋,比如“暫時性利益趨同的假和平局面”,房價就是這么高,令自立門戶困難重重;孩子也大到恰到好處,正是急于開拓自己的世界與父母最疏離的年紀;女的懶得工作卻也不貪心,男的正好養得起還不至于肉痛。就這樣,在房價、孩子、外遇深入度、個人職場表現、娘家支持率和再婚戀市場、周圍人群行為模式的共同作用下,他們找到了平衡點,這個點就叫“不離婚蠻好”。
當然,這個平衡是動態的。
2007 年房價走低,女人心焦氣躁,鬧了一回離婚。
2008 年男的有了個死纏的戀人,又是一回。
2009 年女人開始工作,舉手投足虎虎生風,又說要離。
我估計最后崩盤大概會應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要征用老人的房子當婚房什么的。新的矛盾轟然產生,舊格局終于瓦解。
沒有愛情的時候,什么都可以動動婚姻,何況房子這么大的事。這是道理,所以當哥們憤憤不平,吐槽自己媳婦:她根本不講道理。我都安慰哥們說,挺好,說明她打算跟你好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