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參加好報寫作群的第八天,很高興自己依然在堅持,而且一天都未掉隊,但漸漸地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一些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隨著寫作的推進正變得越來越嚴重,也似乎讓我的每天一文變得越來越艱難,我明白如果照此下去,我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正好,借今日的寫作,對自己來一個自我批評,及時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也為接下來的寫作掃清一些障礙。
1、切入點
讀了前幾日的日志,尤其最近幾天寫的東西,我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那便是立意有點假大空,不論是《感受無可替代》《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還是《接納小我,成就打我》,聽起來總那么神秘,曠遠,不是很接地氣的感覺,換言之,從題目本身來看,別人并不知道我到底要寫什么,切口太大,寫著寫著就會失去方向,極容易跑偏,而我在寫的時候也的確如此,尤其到最后,反而不知道怎么結尾,要想半天才行,這就如同做手術一樣,切口太大的話,會給縫合增加難度,無異于自己為難自己,所以切入點要盡可能的小,以小見大,更能激起人們的共鳴。
2、具象
其實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在前不久曾學習過一段時間演講,期間,老師曾多次點出我的問題,不夠具象。沒想到延伸到寫作方面,這個問題依然存在。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同一個道理甚至同一個詞語都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時就需要我們用故事或者事例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地呈現出來。我更喜歡寫議論文等觀點型的文章,但讀了讀自己寫的文章,總覺得有點干巴巴的感覺,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我總喜歡講道理,但卻沒有更多的論據來為那些道理作證,明顯缺乏說服力,所以讀者看罷很難感同身受,而且缺乏例證的批判性的道理總會顯得太正,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得不到讀者發自內心的認同。
3、生活閱歷
在這方面的局限性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這個沒辦法,只能靠我自己在平時的生活里多積累,多留意。我在學校的時間待的太長,出身社會相應的就有點晚了,社會與情感經歷方面的匱乏讓我對于社會與自我的認知與感受方面比較淺薄,常常看到群伙伴的文章,他們的經歷本身的厚重就可以為寫作提供豐富的原材料,而且親身經歷過的東西最具有真情實感,也最能打動人,而反觀自己的膚淺,只有在一邊羨慕嫉妒恨的份兒,只有在日常里多閱讀書籍,多留意時事新聞,盡全力豐富自己認知方面的淺顯,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更充足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