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進行到第四年之前,我從不覺得有什么困難是過不去的,只要咬緊牙關,撐一撐就好了。
但到了第四、五年里,許是年齡大了、體質差了,我開始明顯覺得吃力了。總是覺得很累。
就像一個低電量的手機,閃著危險的紅光,還要點亮屏幕、運行各種app。
大概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關注時間管理、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但總是成功少、失敗多。也正因此,我對那些標榜如何如何使人煥然一新的書籍,總是抱著一點警惕性:再好喝的雞湯,喝多了也膩味。我需要的,是切實可行的做法。
前兩天在得到APP聽書,是巴里 施瓦茨的《你為什么而工作》,里面談到機械、重復的勞動會使人意志消沉、金錢的刺激也會恰得其反,只有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讓員工能夠自我實現,員工才會充滿斗志。
這里面的道理固然明了,但卻更多是從一個企業的角度去闡述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一個每天“感覺身體被掏空”的、對企業毫無影響力的普通員工,我需要的是能對我自己有切實幫助的方法,不要勵志雞湯、也不要毫無用處的安慰。
正因如此,這本書一出現在我眼前,它的題目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你充滿電了嗎?——激活人生狀態的精力管理關鍵》
這本由美國作家湯姆 拉思寫的書由后浪出版集團出版。正如序言中所說:“與其說是精力管理,不如說是能量與心態管理。”“它從‘道’上糾正你的觀念、從‘術’上指導你的思考、從‘器’上提供實踐技巧,打破‘反正我也成功不了’的心安理得。”
昨天,20%的人花了很多時間做有意義的工作。
昨天,你做了什么有意義的事情?過去一周、一月間,你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夸夸其談,我的工作當然意義很大。但若分散到每一天每一時,那只是一件又一件無窮無盡的事項,讓人精疲力竭、心煩意亂。
但湯姆 拉思告訴我,工作不是為了活著或者敬業,是為了每天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動力,需要在對集體有益的事情中去尋找,問問世界需要什么,再問問自己能提供什么。
有意義的工作常常是雙贏的。只有陷入默認不假思索的勞動,才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工作,也應該是我們的目標,而非場所。
因此在工作之前,要先停下來想一想:我要做的是什么?我工作的意義是什么?有意義的事情多做、無意義的事情不做,必做的加緊時間上的管理,遠離一切干擾項。同時別忘了休息。
當工作從為了金錢而被動從事的項目,變成為了創造意義而主動去做的事情,一切就都變了。
昨天,16%的人進行了非常積極的互動。
當工作有了比金錢更為宏大的目的,下一步,就是使工作變得更加高效。
而高效從來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能讓一個小順利、影響下一個小順利,當優勢累積多了,成果自然也就有了。
重點在于:給自己一個微笑、也給別人一個微笑;自己成長的同時、也幫助別人成長;金錢買到的體驗、遠遠大于金錢買到的奢侈品所能帶來的幸福感。
而這些行為所能造成的幸福感,是可以傳染的。
昨天,11%的人能量充沛。
這就是最重點的部分了:在面對每日繁重的工作時,如何才能讓低電量的自己,得到及時的充電?
內容其實是最簡單的老生常談:吃、動、睡。
吃:使用短期思維,不考慮未來,只考慮當下的每一口,是否對自己的健康有好處。遠離一切的垃圾食品。
動:總是幾個小時坐著不動,每天運動也不夠。每個小時動一動,便能夠抵抗大部分久坐帶來的疾病。
睡:工作太久睡太少,效率反而更低。
吃飯——運動——睡覺三樣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壓力便可以得到良好的舒緩。
以上,便是《你充滿電了嗎》這本書最概略的內容。如果總結起來說,便是: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創造更正面而不是負面的時刻并與他人進行良好互動、做能夠改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的選擇。
而意義、互動、能量三大部分里,又分21小點,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這些方法并不難。難的在是否能夠堅持下去。現實生活中,這21點如果有一、兩點能夠徹底堅持下去,便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一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