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香港為自己買了一份儲蓄險,說實話當時我并沒有做很多對比,因為...懶.......可怎么著也算個專業人士吧,沒有去給人做理財就算了,連自己買個保險也隨隨便便的話,也有點太對不住自己。為了證明我還是有底線的,在選擇了這款儲蓄險作為自己的退休保障時,我還是仔細研究了它的條款并認真計算了回報率,才簽下了大名。
其實也不神秘,我只是選了這兩年很多內地人前仆后繼地來到香港購買的而已。據了解,由于其靈活性,購買人群的目的很多樣,有給孩子做教育基金的,給自己做養老基金的,更多的是比較富裕的人給孩子做的一個教育、置業加退休的終身保障,或者更多更復雜的目的,就不一一列舉了。而我對這樣一份保險的需求其實很迫切,一來是突然發現大好光陰居然被我玩掉了很多,再不買的話積累年期不夠長,玩不出什么花來,更重要的是香港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只有那可憐兮兮不僅抵不過通脹還成天虧錢的強積金,而且那簡單粗暴的一筆過支付方法讓我很擔心我會一個頭腦發熱就給作沒了。
于是簽完名后我有點小得意,不料在跟好友分享我的小心思時遭到暴擊,這些人居然早就各種保險買了一堆,而且本身什么醫保社保好得不了。最氣的是,居然沒人告訴我,真是交友不慎啊!
然后我興沖沖地研究了一下社會上的人群,發現對保險的看法有點兩極分化,一邊是仍然覺得保險就是騙人的,看到保險代理就像看到傳染病人避之唯恐不及;另一邊呢,各種保單一大摞,就生怕哪里保得不全,其實很多連自己買了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越買越有安全感的。兩級中間呢,是一堆咩咩羊......
這一現象讓我對這個產業產生了興趣,避之則吉的心理其實很容易理解,誰家沒有個提起保險就翻白眼的老人家?那趨之若鶩的呢?經過一番研究,我終于摸到了一些門道。所以下面我要開始認真了,來講講為什么那么多人會砸那么多錢去買份保險。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么叫保險。其實說白的,就是花小錢保障有可能損失的大錢,或者其他風險。那保險公司為什么會這么傻呢?因為只是有可能發生風險嘛,也就是更有可能不發生。如果非常可能發生的風險,一般保險公司就不會承保,或者保費非常高了。那大家可就不太高興啦,那不是保險公司把好處都拿了嗎?于是乎,儲蓄型,分紅型,或者回本型的保險就出現了。不是怕風險不發生時,錢就打水漂了嗎?于是保險公司就承諾,到了一定時間,把錢還給大家!多霸氣!大家心里也就平衡了嘛!
然后大家又會覺得,“邊有甘大只蛤蟆隨街跳”,不是從小就被教育者說天下掉餡餅的事不要信嗎?
這就要講一下保險賠付的原理了。一家成熟的保險公司,會有一個龐大的分析團隊,能分析出每一類保險的賠付和收益的關系,并以一些制約條款保證手上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去保證自身承擔風險的能力。
而分紅型的保險最大的原則就是放的越久回報率越高,換言之,并不會像存到銀行的錢那樣隨時可以取出相同的金額,而是會根據交費的時長而列出逐年遞增的分紅回報。
于是乎,相對于內地的定額型重疾險,香港的分紅型重疾險被譽為留給小輩最好的遺產,成為備受追捧的第一大熱銷產品,有了“一份保險富三代”的說法。而分紅型儲蓄險更因其的高回報率成為積極管理自身資產人士的寵兒。
欲知更多詳情,敬請期待^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