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臉,即連“不要臉”中的“要”都不要了。
在說“不臉”為什么這么重要之前,先來看看它的理論依據,我們倡導“不臉”也是有理論支撐的。
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中李笑來老師提到,人分兩種,一種是表現型,一種是進取型,最大的區別是關注的焦點不同:
表現型更關注自己的表現,更在意外界對那表現的看法;
進取型更關注自己當時有無進步,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
“不臉”的理論依據就是“進取型人格”。所謂“愛面子”就是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我們提倡的“不臉”正是要把焦點專注到自我成長上,管他別人怎么看呢,只要我們一直在進步。走我們自己的路,讓笑話我們的人無路可走。
1.接受現實
Ray Dalio在《原則》一書中說到他的最重要的根本原則:
尋求真相,精準理解現實。
“不臉”就是從心底里放下那個“狹隘的自我”,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接受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包括那個自我。
他提到,一個人的弱點和錯誤恰恰是他進步的階梯。我們“不臉”,所以我們才能直面自己的弱點和錯誤,才有可能想到解決的辦法。相反,你如果好面子,其實就是回避自己的弱點和錯誤,自欺欺人地以為別人看不到它們,所以自己就沒有這些弱點和錯誤了呢?,F實是,你如果不從內心接受它們的存在,你就永遠不可能甩掉它們,你就永遠也進步不了,只能原地打轉。而那些“不臉”的人們已經在解決自己的一個個弱點和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主動選擇
我特別喜歡笑來老師在專欄中引用的一段話:
一個人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下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但在現實生活中,太多“表現型”的人們總是在抱怨自己別無選擇,毫無機會,很多時候其實是他們為了在別人眼中留一個好印象,或者說不想暴露自己的缺點,而放棄了行動。他們總是消極地等待別人為他們作出選擇,以為這樣就可以不用負責任,殊不知每個人都得為自己負責,不管這個選擇是自己下的還是別人下的,因為最終的選擇是你自己下的,因為你接受了別人的選擇,這也是選擇。
反過來,對于“不臉”的人們,他們習慣主動出擊,因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跨出去的每一步,每一次的主動嘗試,不管結果如何,都是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歸根到底,都是勝利。他們知道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成長,而非別人的看法。他們從來不會把自己的價值放到別人的評價標準里面去。他們主動、主動、再主動。因為你不主動,你就要被別人主動。
3.創造驚喜
笑來老師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提出創造驚喜的方法論:
你必須相信你自己會有好運
盡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保持開放
持續學習
創造更多的鏈接
保留適當的隨機
多管齊下,齊頭并進
這七個方法論多多少少都和“不臉”有聯系。這里我重點說兩個,保持開放,創造更多的鏈接。
保持開放。就是不要給自己建立圍墻,什么是圍墻,面子就是圍墻,而且是特別堅固的圍墻,讓自己永遠也走不出來。笑來老師能成為中國比特比首富,就得益于在Twitter上保持開放,關注所有關注他的人。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臉”人得天獨厚,把一個人最最要不得的圍墻給拆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未來,沒有什么不可能。
創造更多的鏈接。節點多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出現“意外的鏈接”,也就是好運。要想辦法認識很多真正擁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統的人。通俗地說,就是要認識很多比自己牛的人。在這一點上,好面子的人特別喜歡跟不如自己的人玩,因為能體現自己的優勢啊,別人都會說“你好棒啊”,那你真的很棒嗎,誰知道呢。在碰到真正的牛人時,“不臉”就發揮威力了,因為他不在乎別人怎么看,就是死豈白賴,也要靠上去,建立鏈接再說,別人要是不同意呢,不同意就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同意。
4.活在未來
“不臉”難道和“活在未來”還有關,真的有關,且聽我說。
我們為什么“不臉”?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對自己,有著清醒地認識,不會因為別人覺得自己好就認為自己好,別人覺得自己不好就認為自己不好,我們正是知道,現實就是現實,現在只是過去的積累,不可更改,對于當下的自己既不自負,也不自信,但對于未來,未來的自己,我們懷有滿滿的自信,因為未來是我們今后一步步走出來的,我們有選擇的權力。想象未來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現在就按照那樣去生活,為自己而活,而非其他誰誰誰。
5.適者生存
達爾文自傳曾說過:
在大自然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既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
這不就是在說“不臉”人嗎,我們既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智力最高的,而是最“不臉”的。因為我們認清了這個現實,才能通過不斷地自我迭代,不斷地接近這個世界的真相,才能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其實,以上說的都是廢話。就像笑來老師專欄所說,其實道理我們早就聽說過了,只是沒放心里去。我猜,你一定提過這句俗話:
人不要臉則不敵。
這句話就是對本文的總結。但很遺憾,我現在還沒做到“不臉”,所以本文所有的“我們”均指“你”,對,就是說的你,你,還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