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試圖理清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看看是理想定得過高,還是行動有了偏差,以便對癥下藥。
實話說,從小到大,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比較缺乏職業發展方面的系統性教育。了解的職業限于父母親人的工作,到了大學選專業的時候也是懵懵懂懂,填一個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喜歡的志愿。
所以,大學期間的探索和嘗試就顯得尤為重要。多去實習,多向學長學姐請教,業余做做職業和性格測評,都是種幫助。
回想大學第一年,適應周圍存在著比自己優秀許多的人,適應港校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方法,已是種巨大的挑戰,商科領域里重頭的會計和金融,最基礎的課程也學得勉強馬虎,對于未來能做什么,只留下了不確定和擔憂。大一學期末,仍在思考要不要轉系的問題。
后來的日子漸漸平順起來,成績也一天天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商科的多項主修中選擇了偏文科的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畢業前做了四份實習,其中兩份是人力資源相關;由于承擔了一份為期四個月的實習,延期畢業了一學期,12月到1月的短暫時間里,找工作并盡快開始養活自己顯得有些緊迫,拿到兩個offer后,簡單比較了一下薪水和工作內容,就決定去現在的公司做人力資源管培生。后面其他公司打來電話邀請二面三面,我已經跑去泰國逍遙游了。
現在想想,當時的輕言放棄或許有點草率,比如放棄對金融的更深入學習,比如放棄其他的職業機會。不過,選擇從來都是如此,得到了一部分,就會同時失去其他誘人的可能。
那么,我理想中的工作是什么樣子呢?
下意識的回答是薪酬能夠讓自己維持比較好的生活水平;工作內容有價值、不枯燥,能夠讓自己有所成長并有發揮創意的空間;職業發展的道路相對平穩,不過度崎嶇起伏。
我還做了一份職業價值觀測試,從十三個評判工作的維度當中找到了排名前三位我所重視的職業價值,分別為:
- 成就感
- 智力刺激
- 美感
- 獨立性(重要性得分與美感相同)
*其他九個維度包括:社會地位、人際關系、社會交際、舒適、管理、利他主義、經濟報酬、安全感和變異性。
果然,目前以追求“智慧”為人生價值觀的年輕的我,對于通過工作來實現知識、技能、經驗和智慧的成長最為看重。而現階段那些數據輸入,文件整理,follow regular rules and procedures的不可遷移同時也任誰都做不出花兒來的東西,就給我帶來了猶疑和煩擾。
再搜尋一下工作一年多來的喜悅時刻,主要是年會手冊、公司通訊等宣傳資料制作精良而得到大家的好評;安排培訓、活動等事宜能夠主動向前,事事負責操心,產生job owner的自豪感;還有老板對于工作態度和成果的肯定以及發獎金的時候……也就是說,大部分時候的工作其實是不那么令人激動和欣喜的。雖說作為職場新人本該承擔一些最基礎的工作,也該考慮清楚在它們上面花去的精力和效益,以及現狀還會持續多久,對嗎?
即使不是直接跳槽,為了能夠達致更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我也需要著手于一個改變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