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西域武僧
? ? 我最早學會制作的綠茶,是信陽毛尖,毛尖茶品種的代表。那大約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單位同事老家在信陽毛尖產區,正好我們完成了采訪任務,他提議去他老家旅游。當時正值春季采茶的時間,作為愛茶的我自然欣然前往。
? ? 同事的舅舅是當地有名的炒茶師傅,有一天我們交流的時候,我說我喜歡喝茶,并講了一些我對于茶的理解。老師傅聽罷不以為然,說:不會做茶的人,不懂的喝茶,因為你無法理解茶葉從一片樹葉到成品茶之間的轉換過程。你說的這些喝茶的道理,太表面化了。如果有時間,明天跟我一起做做茶葉,可能你會了解的更多。
? ? 老先生一句話,讓我開始對做茶的工藝發生了興趣。
? ? 毛尖茶屬于綠茶中鮮嫩的代表,制作方法非常精心。鮮葉必須采摘剛剛初展的一芽一葉,經過三五個小時的攤晾之后,才能上鍋殺青。這種茶殺青的溫度不能太高,鍋溫比其他品種的茶都要低很多。殺青殺到茶葉塌軟,要入溫度更低的熟鍋進行揉攆,還要不斷的將茶葉甩到鍋邊,以使得茶葉做出來好看。那時候還沒有現代常用的殺青機理條機,所以整個茶葉制作過程完全靠手工。經過揉攆理條之后的茶葉,再在焙籠中烘干。估計這門純手工的毛尖制茶工藝,現代習慣了用機械的制茶師傅中,傳承的都不多了。
? ? 在那次學習做茶過程中,我才知道做茶技術是一個完全憑借經驗的過程,一個好的制茶師傅要根據茶青的鮮嫩度,采摘時的氣候環境,做茶時的天氣條件等不同因素,來決定茶葉的制法,炒茶的火候。因此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師傅手工做出來的,機器制茶,即便再精細,也是大眾化口味。
? ? 綠茶中的茶葉品種很多,但大多數都是母株“菜茶”的變種。小菜茶這種品種幾乎遍布了絕大多數綠茶產區,浙江安徽福建四川河南等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這種茶繁殖能力強,開花結果多,果實落地生根。變異能力也強,白化的一般就稱為白茶,紅化的稱之為紅菜茶。現在市場上一般稱之為生態茶的,大多采用這個品種的茶園,取它生長力旺盛,抗病抗蟲害能力強。而其他由此通過異花傳粉等方式培育出來的現代品種則不然,它們大多繁殖能力差,只能通過扦插的方式培植,另外還需要經常的茶園管理,修剪施肥。
? ? 很多人以為不同品類的茶就是不同品種的茶樹葉子制作出來的,比如綠茶就必須用綠茶樹,紅茶就用紅茶樹,其實不然。一顆茶樹采下來的茶青,既可以做白茶,也可以做綠茶或者紅茶、烏龍茶,我甚至在福建寧德望云和尚的小廟,用當地福云六號茶做過普洱,喝起來也不錯[呲牙]
? ? 但是,盡管一種茶樹可以幾乎做所有的茶葉品種,但是每一個茶葉品種都有其最適合的茶樹品種。另外,同一個品種的茶樹種到不同的地方,當地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所以,產區茶葉之所以好喝,就在于此,茶樹會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影響,異化出最適合當地的茶。比如說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用川茶做的龍井,但是真的喝過龍井的朋友一定能分得出哪個是獅峰哪個是川茶。再比如被稱為茶葉博物館的武夷山,引進的茶葉品種有數百種之多,比如佛手、金觀音、六號、雀舌、矮腳烏龍等等,但是這些被引種到武夷山的品種,與原產地的母本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差異了。
? ? 這也是茶葉的神奇之處。
? ? 我在武夷山的好友,@隱者 三白 曾說,茶可近道。這句話可謂說的很到位。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茶也如此,茶葉只要移植到適合其生長的地方,生長出來的茶葉都具有不變的基本品質。絕不會出現南橘北枳的那種情況。
? ? 五十年代中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南茶北移的運動,嘗試了北方能夠種植茶葉最寒冷的地方,最后在山東青島的嶗山和陜西試種成功,而其中最成功的要數嶗山綠茶,如今市場上也常見。嶗山綠茶當年選用的茶樹品種是浙江一帶制作龍井的品種,這種茶有著濃郁的豆香,很適合大眾化口味。不過,土壤環境和氣候環境的影響,對茶葉的口感也產生一定的變化,相比原生龍井茶,嶗山綠茶口感更粗礪,茶氣更足。移植后的品種比原生母本來說,葉片也更肥厚,葉片也稍微變大一些。
? ? 而移植到陜西的綠茶,因為陜西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茶樹充分地吸收了硒元素,成為知名的富硒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 ? 而移植茶樹更早更成功的,當屬清中期英國人移植到印度、斯里蘭卡一帶的紅茶品種正山小種,如今已經隨著英國立頓紅茶行銷全球。不過說實話,從工藝上來說,口感上并不感恭維。但作為茶葉的保健作用和飲料作用,仍舊得以保持。
? ? 綠茶的香型分為很多種,豆香型的龍井,米香型瓜片,蜜香型的碧螺春,花香型的安吉白,清香型的竹葉青,蘭香型的毛尖等等,都與各地茶葉種植環境有直接關系。
? ? 安吉白茶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款茶。陸羽茶經中曾有記載,但是幾百年來這種茶竟然在歷史上絕跡了。八十年代,安吉地區一座寺院恢復,老方丈在巡山的時候突然發現一棵茶樹,葉片瑩白,遠望去一團白云。采摘茶青,制作成茶,花香濃郁,氣息如蘭。這位老方丈也懂茶,并且閱讀過茶經,隨即將此茶送到北京,請農大茶研所專家鑒定,并請專家前去考察。恰好我佛教的師父也參加了這次考察。最后,這款茶是否是陸羽茶經中所記載的白茶,并沒有最終結論,但是安吉白茶的名氣卻不脛而走,很快這款茶在眾多綠茶中脫穎而出,成為花香型綠茶的代表。而我因為師父的緣故,當年沒少喝這款茶,而且是原生的,至少是一次扦插種。那種百花香氣,是其他茶所不具備的。
? ? 另外一款令我印象深刻的綠茶,是去年一個朋友送我產自景德鎮的小眾茶,這款茶芽頭細密,甜度極高,也是蘭花型香,茶底冰糖甜,好喝的不得了。不過這款茶屬于小眾茶,只在當地有名,卻不能大量移植扦插廣泛種植,所以養在深閨人不識,外人難得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