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曬了一張有著最牛導師團的研究生畢業證,導師團的成員赫然有“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校長曹云祥、教務長梅貽琦。那些導師在現在做學術的人的世界里都是重量級的人物。如此馬上會好奇畢業生是何許人,再一看研究生的名字,名不見經傳。以中國歷來重“門第”、重“出身”、重“背景”的情況,不應該毫無影子啊?再一查知道那個畢業的老先生后來搞教育去了,做了中學的校長。
原來小的時候心目里覺得校長也沒什么作用,又不是每天直接代課與學生交流的老師,與學生也沒什么關系,學生見他也不打招呼,他也不認識幾個學生,一校之長若在“自己”的校園里行走,在那么多來來往往的學生中穿過,卻似乎那樣“孤獨”。
現在才明白校長是很重要,校長具有的教育理念對此校的教育“至關重要”。這里不是思考校長如何重要的問題,只返回頭說說那位當了中學校長的李鴻樾。也許人們尤其是有“出名”情結的人會有點奇怪他怎么沒“出名”呢。如他真從名導師那里熏陶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并具有了高尚的情懷,那他一定會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倒不一定是世俗所謂的“優秀”,而是使學生作為真正的人在這個社會形成了價值,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腦海里浮現了做校長的陶行知給學生的那“四塊糖”,這位行知先生就是成功的校長了。
總在思索權威主義教育的弊端、精英教育的失誤,還是沒有進入“教育”領域,感覺那里不知有些什么東西是以我之力卷入其中后無法“對抗”的,我也沒有“勇氣”辦“巴學園”,所以哪怕只能在外圍做些有關于“大教育”的事。
那么精英又是什么?無疑也是社會需要的,那些苦苦思索的前行者都是“精英”,思想的、哲學的、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探索者都是精英。但精英不是那些將自己與所謂的“平民”區分開來,覺得自己比“平民”強,炫耀自己比“平民”優越的人。
總想炫耀比別人強,這也許反而是陷入了“平民思想”。看一個人缺少什么就看他炫耀什么,他自卑什么就看他隱藏什么,是有道理的。所謂的“精英”對生命的感悟比較早,比較深刻,所以要把這種感悟傳播出去,使周圍的人在此感染下都愿意持續地前行,如魯迅先生所說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然后再與周圍的人在一起,渾然一體。
你應該有偉大的形而上的思想,也得有生活的質感。就像一首詩里寫的:“你的心要像天空一樣高,但你要坐到我們中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