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一直對聲音非常敏感。每次看我彈琴,他都很憧憬地說,他也想學。所以在他4歲的時候,我打算開始讓他學琴。
我自己是比較大才開始學鋼琴的。初中的時候忽然開始對鋼琴非常喜歡,跟爸媽約定,如果考高中的時候考得很好,就可以買架鋼琴并且開始學。結果考得很好,爸媽也相當靠譜地很快就買回來一架鋼琴。但當時對于如何選擇老師沒有什么概念,父母通過朋友介紹幫我找到了一個在師范大學教鋼琴和聲樂的老師。按說自己水平是不錯的,可現在想來,我在那個老師那里并沒有學得很系統。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位老師從一開始,就把我定位為一個學琴沒有任何目的性的大齡琴童。我一開始就明確告訴她:我只是因為喜歡而學的,不會走專業道路,不需要通過這個給高考加分,甚至不會去參加考級。這位擅長培訓高考藝術生的老師茫然地看著我,完全不知道這個孩子每周末騎車大半小時橫穿整個城市去上課的動力何在。
之后上課,她絲毫沒有跟我講樂理,基本就是哈農、車爾尼、練習曲來回練。并時常鼓勵我,這樣練幾年很快就可以彈克萊德曼的曲子。結果是,的確,后來我可以彈克萊德曼的曲子,但我總覺得自己對音樂什么都不懂,只有一些感性的認識。
因此,在給孩子挑鋼琴老師的時候,我難免“矯枉過正”,用力過猛地找了一位我個人覺得很靠譜的老教授。這老師很注重樂理的教學,而且對學生的基本功非常嚴格。同時,簡歷上也寫著培養出很多比賽獲獎的孩子。雖然我志不在此,但起碼,我對自己說,說明這老師的教學成果是過硬的。
上了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了很多新的問題。這位老師非常資深,所以可能很少教啟蒙的孩子(他反復強調,如果不是覺得孩子天分足夠,是不會答應教小孩子的),因此對于小孩可能出現的問題很急躁,顯得沒有辦法、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孩子上課常常受打擊,對鋼琴的興趣也減退了很多。暑假前,我終止了后續的課程。
我有點迷茫,找來兩本靠譜的書學習,終于明白一個其實顯而易見的道理:啟蒙的時候,保持熱情和興趣特別重要。經朋友推薦,我找到一位專門教小朋友鋼琴并且口碑很好的老師(課時費只有之前那位資深老教授的三分之一)。上完第一節,小朋友下電梯的時候跟我說,媽媽,就他吧。又上完幾節課,這位老師已經成了小朋友最喜歡的“笑瞇瞇”老師。
好吧,在我看來其實這個老師很普通呀,到底好在哪里呢?
在后續的課當中,我試圖仔細去觀察,并增加一些和老師的互動。果然發現,看似平常的后面別有洞天。
1、只鼓勵做得好的,不批評沒有完成的
每次上課都會有作業,這位老師只會鼓勵做得好的部分,而不會在上課的時候批評沒有完成或者完成得不好的部分。下課以后,老師會跟家長溝通沒有很好完成的原因,是難度太大,還是練習時間有限,或者其他原因,并根據溝通的情況及時調整。這并不是一種放任,或者“好好先生”的做法。我漸漸認識到,這一點的合理之處在于,其實這么小的孩子學琴,習慣好不好、練習時間是不是夠大部分由家長自身的習慣和認識決定的。如果家長的習慣和認識有錯位,光要求或責備小孩是無效的,只會徒增孩子的挫敗感。
2、跳過去,再回過來
當我發現他練琴的一個困難和障礙時,我的想法依次是:
1)多花時間,多練幾次
2)換種方法,增加趣味性,多多練習
3)難度分解,化整為零,多多練習
有一次,一個障礙反復練也還是沒有搞定。孩子有點沮喪。上課前我跟老師溝通了這個情況,想讓老師指點一些“竅門”““或”方法”。結果,老師淡定地說,那這首曲子先過,等練到后面再回過來。我在那一刻簡直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是啊,多大個事兒,如果現在嘗試了各種方法都不行,那就以后再說唄。可以彈的曲子那么多。
3、善于等待
我發現,每次上課的時候,只要小朋友完成了一個曲子,或者甚至還比較熟練地完成了,即使指法有錯誤、手型也不放松,老師也還是會熱情洋溢地先肯定他。然后,孩子在那一瞬間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大概覺得之前一周的練習總算有了回報。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常常很感慨。其實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也很期待自己的努力得到大人的肯定。老師在肯定他以后,會很輕描淡寫地指出他的錯誤,并跟他一起重新練習。這個時候,孩子感覺自己已經得到了肯定,所以非常愿意聽老師的指點更上一層樓。而在他終于完成了一首曲子所有的要求以后,老師更會總結性地稱贊他。
我在陪孩子練琴的時候,當他達不到要求的時候,常常容易急躁。這么簡單的事情,怎么都做不好呢?一定是沒有專心,在想其他玩的事情。我發現自己很容易用這種成人化的、簡單、粗暴的想法來考慮問題,而很少能去反省,自己設立的要求是不是合理,進度安排是不是恰當。事實上,很多事情對于成人來說的難度,和對于孩子來說的難度,是沒有可比性的。而且,我總是很輕易就會去指出他的不足,而覺得他的進步是理所當然、應該做到的,好像并不值得特別的表揚和肯定。我好像總是很急于去達到一個目標,而一旦達到以后,又把這個目標置之腦后,去追求新的目標。這種焦慮感大概是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因此善于等待,成為了一個多么可貴的品質。
這些是我陪娃學琴的一些觀察和感觸,雖然都是小事,但好像也是人生的隱喻。在結束那位老教授的課程時,我跟他也聊了一次,他也意識到自己的方法不太適合小孩子,并執意退還一部分學費。而這位“笑瞇瞇老師”,不僅教給孩子練琴的方法,對我也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如何找到并跟隨孩子的節奏,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焦慮、收回對孩子的投射,如何打開心門、去信任,每個生命都會適時綻放。